朱鹮种群扩大获突破:南方地区野放朱鹮繁殖成功

21.05.2015  12:15

5月20日,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老许像往常那样查看野放朱鹮筑巢孵化情况。当他来到一棵树下时,隐约听得唧唧的叫声,立即掏出望远镜观望,只见一个小脑袋正从巢内探出。这一幕让老许喜出望外,小朱鹮终于破壳而出了。

据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朱鹮野外自然繁殖成功,也是我国朱鹮种群扩大的一个重大突破。

2008年4月,浙江大学和德清县联合在下渚湖实施了“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当年从陕西引进5对朱鹮,至去年种群数量已达到146只。

去年11月12日,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实施了朱鹮野化放飞计划,当天33只朱鹮飞出笼舍。“朱鹮野化放飞只是一个仪式,人工繁育的朱鹮到了野外能否生存,能否繁育后代扩大野生种群,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基地的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数月密切跟踪观察,发现这批野放的朱鹮经受住了野外环境的考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今年4月初,基地工作人员找到了朱鹮巢,不久后发现朱鹮已经产蛋,正在孵化。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说,现在小朱鹮破壳而出,表明野放朱鹮繁殖成功。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负责人方盛国说,其实朱鹮在野外生存很不容易,它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能够在野外繁殖孵化则更难。德清放飞的33只朱鹮只有3对筑巢繁殖,且到现在为止只发现一只雏鸟。

【资料链接】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纪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2014年),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记者  岳德亮)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