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党员风采带领“高冷”学科走入千家万户建筑技术科学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吴硕贤的“乡愁”
吴硕贤院士
新世纪党员风采
带领“高冷”学科走入千家万户
建筑技术科学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吴硕贤的“乡愁”
金羊网讯:每天早上8点,6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都会骑着一辆老自行车,准时穿过校园,来到自己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公室。中午,他休息一个小时,下午继续工作直到下班。
作为院士,吴硕贤的办公室非常普通,陈设简单还有些旧,而且还是一个兼有研究生上课功能的教室。
有时,吴硕贤会坐在这里审视这间屋子,从他的专业角度看,这并不是一间声学设计合格的教室,因为能听到外面很远处传来的噪声,窗户很大,隔热却不好,在酷热的岭南,不得不依赖空调或者电扇才能安心工作。
在吴硕贤的理想中,任何一间普通的教室以及各种居室都应该隔音、隔热、舒适,都应该是绿色建筑,建筑的运行能耗应该比较低。而现实却是,连他自己的办公室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因此,69岁的吴硕贤虽然明年就可以安心退休,但他仍觉得自己的工作简直还只是刚刚开始。
放弃数百倍高薪只为回乡报国
作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吴硕贤入党其实并不算早——很多人不知道,吴硕贤是国内第一个建筑学和声学的博士,是清华大学的尖子生和重点培养对象,他在清华就读期间就已经申请入党,但直到39岁博士毕业后,才终于光荣入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吴硕贤分别前往澳大利亚和奥地利进行研究和访问,那时国内和国外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差距仍然巨大。吴硕贤记得,当年澳大利亚大学教授的月收入就达到上万澳元,而当时已是副教授的吴硕贤在国内的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块人民币。
同时,不少国内学者在出国进修或访问后,都通过各种途径留在国外发展,吴硕贤却不为所动。甚至在他出国期间,他的家人和当时只有九岁的女儿都不曾来探访旅游过。
回国,这是共产党员吴硕贤给自己定下的毫不动摇的目标。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当时在国外设施条件和发展前途都明显好于国内,但吴硕贤还是回来了。“我觉得我在国外,还是懂得应当慎独,就是记得我们是党员,所以,一定要表现得比较好,完成学业就要回来,回来报效祖国。”
殿堂级大师设计创新型殿堂
作为中国城市噪声预报与防噪规划研究的开拓者,在厅堂建筑方面,吴硕贤的贡献也称得上是殿堂级的。回国之后,他及其课题组陆续承担过包括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70余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是亚州唯一入选的大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世界首届建筑节上获唯一的公共建筑大奖。
这些设计有多么高妙?很少有人知道,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岭南大会堂同时还具备了高标准音乐厅的建筑功能。其实设计之初它并没有这种考虑,但吴硕贤发现,这座建筑的体量和体型都很适合当音乐厅。但如何能既满足开会又满足听音乐的功能?吴硕贤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就是把这座会堂的混响环境按音乐厅来设计——一般情况下,会议厅的规范混响时间都是1秒,比较短,以保证开会时的声音清晰度。吴硕贤深入研究后发现,语言清晰度主要是取决于信噪比,混响时间影响比较次要。而现代扬声器技术比以前有很大发展,它的指向性跟它提高音量的信噪比可以满足开会的清晰度,即使混响时间比较长,问题也不大。
于是,这座按照音乐厅来设计的岭南大会堂不仅可以召开各类重要会议,还能够举办全国最高音乐奖金钟奖,且音质不低于星海音乐厅,同时,这种创新性的设计为广东节约了新建一座高档音乐厅的钱。
吴硕贤及其团队还率先开展中国民族乐器声学特性的系统、科学的研究,这是民族乐器发明8000多年来的首次自主研究。他们发现,民族乐器发声的声功率和指向特性与西方交响乐很不一样。因此,按照西洋音乐特性建造的音乐厅、歌剧院并不适合用来欣赏民族音乐和戏剧。
利用可听化技术,吴硕贤带领他的团队提出了民族音乐厅堂音质的理论,并研究其优选值。这些成果直接应用在包括广东粤剧院、友谊剧院、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等建筑上,使中国传统戏剧和民乐可以在声学上达到最佳欣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