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聚焦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⑦|媒体走读松山湖科学城
4月21日下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召开后,来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多家媒体共同走读松山湖科学城。
▲在建中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
本次媒体走读,兵分两路,分别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第二小学,以及通湖礼廊、松山湖图书馆、望野博物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地,领略松山湖科学城科技、人文、生态之美。
▲通湖礼廊,科技共山水一色,风景秀美的松山湖科学城
科技共山水一色
“科技共山水一色”,走进通湖礼廊,视野开阔,湖天一色;走进松山湖图书馆、望野博物馆,宁静致远,雅致书香;走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科技创新氛围浓厚,预见未来……这是媒体走读松山湖科学城的第二组一路所见景观。
松山湖高新区20年化蝶,正向“园”蜕变为“城”。在通湖礼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松山湖高新区规划设计师朱荣远详细解读了松山湖自建园开始的发展历程。
“松山湖高新区的规划建设理念顺应了东莞产业升级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工业园,更要建设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新城’,塑造令人向往的优良宜居环境,做到科技共山水一色。”朱荣远向记者阐述松山湖的规划理念。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端企业入驻、大科学装置落地,高端人才聚集,松山湖用事实证明了建设科技人文宜居地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是中国特色和现代国际化特征的完美融合。朱荣远称,规划建设之初,松山湖高新区起用的设计师都来自国内,致力设计出能代表中国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设计水准的园区,以中国文化为底蕴,面向国际和未来。
▲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
院士专家为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支招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听“国之重器”在东莞落地发展的历程;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听冯中沛博士讲述超导薄膜技术团队解决卡脖子难题,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的研发之路;在松山湖第二小学,探讨该校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媒体走读另外一组,先后走访多个地点,感受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教育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应该如何发展?在走读过程中,多位院士、专家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松山湖开启由“园”到“城”的根本性转变,处于从高新区迈向科学城的发展阶段。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名字变化,松山湖的目标、任务也应相应变化。
为此,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松山湖科学城未来的发展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和前沿研究,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
▲媒体记者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参观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大科学装置的聚集。当前,东莞正在加快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这将成为助力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是创新高地,也是生态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松山湖高新区规划设计师朱荣远以此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未来松山湖的规划将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服务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打造科技人文生态宜居之城,持续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聚集。”
▲环境优美的松山湖第二小学,园区人才教育配套完善
文字:张华桥 向连
摄影:郑志波 视频:杨溪 黄智谦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