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男神土壤专家做客广州科技活动周科学分享会
南方网讯(记者 罗予岐)5月18日,广州科技活动周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第三场在广东科学中心如期举行。本次分享会邀请了台湾大学物理系天文学教授、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以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做了精彩的演说。
让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 邹长森/摄)
菠萝上有着很多的规律线、油条里有非常丰富的化学知识、嫁接植物上为什么都要撑一把小伞、植株在太阳灯下也能顽强地生长,这些不易被发现的科学现象,一经 “科学男神”的孙维新说出,就引起我们的极大好奇。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去发现这些比例或规律,去探索这些或许很细微的科学道理”,孙维新教授指导有方,并颇有体会:“学科学的人,唯一的任务就是把真相介绍给大众。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触碰到的好奇心去认真去探索。探索过程中或许有失败有成功,但却可以逐渐地完善对科学产生的认知,这个认知将是无比珍贵的。”
作为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孙维新教授一直坚持“在自然中看见科学,用科学来理解自然”的理念。他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物自己演化也会有最合适的比例——黄金比例。
孙维新教授在管理科学馆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一番思考。每一天,一张张笑容流动在台湾自然博物馆内;孙维新教授每每看到这些中小学生们的笑脸,都为之感动。在他看来,科学馆环境优美,科普活动生动有趣,这些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实地的科普教程、新颖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寓学于乐,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治理土壤首先得治山治水
(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 邹长森/摄)
人类的衣食住行依靠的是地球表层数十厘米厚度的土壤,但人们却经常忽视了对土壤的保护。2013年“镉大米”新闻、2016年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都将我们的眼光聚焦到土壤污染与保护。
“人类最牛逼,靠的还是那六寸表土以及飘在其上的雨”,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说这是他从事土壤研究近30年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深感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
然而,一直以来,土壤污染所导致的悲剧不断。1911年发生于日本的痛痛病,就是土壤因矿业大量开采而受到污染,导致种植物中含有大量的镉,人们吃了含有镉的种植物后身体变形。现在,因为大量的建筑开发、工业污染,土壤矿物质大量流失,所种植的植株缺乏矿物质营养,极有可能导致癌症和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治理土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结合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要根本地治理土壤首先还得治山治水”,陈能场研究员现场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