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10.05.2018  10:55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唐红丽 实习记者黄亚楠)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更加规范有序地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发展,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据了解,《指南》将网络学习空间分为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并集成了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支持不同角色用户(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在同一空间中的身份切换,实现“一人一空间”;支持不同角色用户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沟通与数据交换;支持各类公共应用服务的汇聚与调用,实现服务贯通。《指南》适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 表示,此次《指南》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框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参与性和互通性。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框架集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域下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不同主体间的参与、互动、共享、反馈与管理,突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主体的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现代网络学习价值。二是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和生成性。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框架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主体、场域、技术和教育创新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和生成新的资源和新的空间,强调区域和个体服务功能的永续性。三是注重学习空间的精准性和选择性。该功能框架旨在实现精准服务,强调个人和区域的适应性,并提供不同的选择性建设路径。

我们需要注意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逻辑的网络学习空间。这就涉及到空间建设功能服务的质量问题,即如何增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彰显学习本位的知识网络创新,促进空间功能实现最大的服务效益,而不仅仅是存放、管理、跟踪等功能。”吴坚提醒道,要注意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线上线下功能的有效对接,强化空间应用效果的多元动态评价分析和机制建设,从而真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及不同主体的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建设不仅要关注和跟踪学生的成长,还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家长教育发展、管理者的成长等,进而将不同主体的成长纳入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中。

作者/通讯员:唐红丽 黄亚楠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