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须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17.07.2015  12:32

  ■ 渔工

  本报报道,我市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面积增加逾两倍达50万亩,通过超级稻强源活库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创新,高产示范基地核心区比普通优质稻产量高出100公斤,优异表现令人刮目相看。笔者认为,必须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古语云,“无农不稳”。然而,现实是“为农也难”。从我市农业现状来看,传统落后的犁耙辘轴耕作方式、农村骨干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地方水利条件年久失修等等,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谁来种田、如何种田才能吃上放心粮、怎样种田才不亏本等,是农民比较“焦虑”的问题。破解以上难题,从根本上来说,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新型主体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党中央一直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从2004年至今连续12年聚焦三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是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我市今年的市委全会报告,也强调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是拥有“尚方宝剑”的,关键是如何抓落实。

  我市很多创新举措让人觉得农业现代化并不遥远。如建设高产示范基地,鼓励种粮大户规模种植,测土配方寻找高产“秘方”,机械化提升及机插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等等,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农民做梦也想不到,农业机械化播种、收割已经达到“一顶十”甚至“一顶百”的效率,有的新型农民已经采用遥控直升机进行除虫管理,脚不沾泥田都能种田成了现实,“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楚快要成为历史。

  科技创新的成果令人鼓舞,但还须在培育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就是说要坚持创新思维,吸引有知识、有技能、有资本的人进军农业,在打造特色农业上下足功夫,在推动规模经营上下足功夫,真正把我市的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方向推,努力走出山区特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