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点燃学生创造火花

09.02.2015  13:56


同学们利用闲暇时间围坐操场打“化学杀”。(吴腾江 摄)

  在前不久我市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果公布中,一匹“黑马”闯出,它就是梅江区嘉应中学,该校在此次大赛中一举夺得23个奖项。该校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一套怎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记者日前前往一探究竟。

  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浓厚

  在嘉应中学科技发明展览室,磁悬浮飞机、喷水清洗刷、剪刀式量角器、自动吸尘粉笔擦等小制作小发明琳琅满目,且多数具有生活实用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奇思妙想。其中学生李坤泉的作品“楼宇绿化自动滴灌系统”,运用生活废水、空调水进行过滤并为楼宇绿化自动滴灌,既环保又省人力物力。该作品在此次大赛中获科技成果创新竞赛二等奖。

  记者了解到,嘉应中学以一年一届的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重要平台,扎实开展科技教育。每年二三月份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开始动员全体师生踊跃参加本校的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层层遴选,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市里比赛。该校建立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报销小制作小发明的材料费用,凡是参与大赛活动的,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在科技活动实践中,令师生们着迷的,莫过于科技创新本身的“神奇”及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有所感悟,当好学生的“导航灯”,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多渠道进行自我提升。他们每月订阅《中学科技》、《科学fans》、《中国教工》等杂志,汲取有关科技创新的知识营养。分管科技教育的钟丽同主任经常关注科技信息,经常通过校讯通与同事分享央视科技频道的节目,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学科,将相关知识点贯穿到课堂上。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跃跃欲试,在多次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最后得以完成作品。

  科技兴趣激发求知欲

  学生江华龙就是在化学老师吴思敏的指导下,成功发明了“化学杀”桌游。

  学生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化学杀”的玩法:一个学生打出“酸”的牌子,另一个学生需打出“碱”,才不会“失血丧命”。但他没有“碱”,便打出了“葡萄糖” “补血”,逃过一劫。一个学生打出“元素周期表”,另一个学生打出一张牌——其发明者、来自俄罗斯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才招架得住……在这个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记者在不知不觉中也重温了一回化学知识。据吴思敏介绍,化学杀运用 三国杀的游戏规则,除设置了角色牌、体力牌,还设计了基本牌、锦囊牌、装备牌、特殊牌、基本反应牌、仪器和文献牌,将化学学科涵盖的各方面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据悉,这个发明曾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一等奖、省三等奖。目前,这个发明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该校李奕凌校长告诉记者,开展科技教育实际上也是开展迁移性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多动手制作发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江华龙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喜欢上小制作小发明后,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也愈加浓厚,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从全级排名100多名到现在的20多名。江华龙坦言:“搞科技发明对我学习帮助很大,增强了求知欲,拓宽了视野。”

  记者了解到,科技教育只是该校的特色教育之一,该校还致力于发展艺术特色教育、德育特色教育等。也正因此,自2011年以来,该校连续四年获得梅江区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等奖。李奕凌校长透露,该校在招录高中生时,对于特长生都会考虑优先录取。接下来,科技创新方面的特长,他们也将纳入招录政策范围内,为社会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本报记者 李少凤 实习生 曾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