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翅膀”让桃源陶瓷越“飞”越远

22.12.2014  12:43

  【记者视点】

  ■罗娟娟

  桃源镇是大埔县陶瓷主产区之一,陶瓷产值占据全县陶瓷产值的大半壁江山(详见本报今日第一版“镇村行”专栏),这得归功于该镇大力实施科技兴瓷的路子,促进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工艺化方向发展,让“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陶瓷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于传统的陶瓷产业,节能化、环保化、技术化、健康化已成为陶瓷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国内陶瓷产业不断朝着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便尝试陶瓷技术改革的桃源镇陶瓷企业在全县陶瓷行业中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一方面多次实施窑炉技改,不仅把陶瓷产品的烧成率从30%提高到98%以上,也大大节约了能源,节省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不少陶瓷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创新,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科技设施条件、人才资源及科研成果,推动陶瓷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昌隆陶瓷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全釉薄胎陶瓷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桃源的陶瓷企业尤其注重产品的“独有性”,对陶瓷人才的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桃源镇首先加强政府引导,成立陶瓷行业协会,积极引导陶瓷生产企业推行行业技术标准和国际标准,组织陶瓷技术教授、专家,举办技术讲座,为陶瓷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发展战略研究等服务;组织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类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技术工人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从业水平。而陶瓷企业也主动加入到人才战略中,从待遇、情感、工作环境等方面营造能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为大埔陶瓷企业培养各类高端专业人才,比如吉玉陶瓷去年投入了300多万元成立公共技术研究中心,聘请20多名高学历专业人才进行技术产品方面的研究和更新,让陶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桃源镇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拥有新技术新理念,本土陶瓷品牌才能做强做大,而品牌的树立对牵引和带动陶瓷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大埔陶瓷产品远销海外,但营销手段落后,企业的产品缺乏知名度,“贴牌”生产较为普遍。但在桃源镇的不少陶瓷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主打产品。比如:昌隆公司有“全釉青花薄胎陶瓷”,南源瓷厂有青花花盆,吉玉公司有“吉玉”牌工艺品和餐具,富源厂有“钧红、青瓷和玲珑瓷”系列陶瓷,“桃源生产”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