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脱困”不妨多点众创思维
近日,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一番感慨,再度把科普这个“古老”话题置于聚光灯下。在中国科协年会的发言中,韩启德多次提及去年美国热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由于这部电影涉及虫洞、五维空间、弹弓效应等一系列物理学前沿问题,很多观众大呼“看不懂”,但随后跟进科普并满足观众好奇心的,是美国电影制作方的宣传文案以及在此基础上国内记者的改写或采写文章。作为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对于在此期间中国科学家和相关学会的科普失位,表达了自己的些许失望。
借势《星际穿越》,确实是一次绝佳的科普机会——科学最前沿,具备思辨空间;足够娱乐化,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观影热潮,带来社会广泛关注;媒体热炒,打通了大众传播渠道……
万事俱备,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仍然与这样一次科普盛宴失之交臂?理由很多,而且依旧很“古老”——在观念层面,不少科学家仍视科普为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的“副业”,缺乏主动性;在制度层面,科普无法享受与科研同样的“政策待遇”,导致科学家普遍缺乏积极性;在现实层面,专事科普者无法确保衣食无忧,风险太大,所以试水科普的科学家少之又少……因此,虽然不时有著名科学家站出来倡导呼吁,虽然2002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普及法,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科普多年来始终未有大的起色。有人将其归咎为中国科学家“无心”也“无意”科普。
然而,将板子一股脑地打在科学家身上,有失偏颇。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为现实所累,的确有“无心”“无意”的一面,但也必须看到他们有勉为其难的“无力”苦衷。毕竟,科研和科普虽然都以“科”为基础,但它们从思维方式到呈现方式都有天壤之别,就像营养师和厨师,虽然都专注于“吃”,却分属两个不同的行当。事实上,放眼人类科技史,能兼为科学大师和科普大师者,也是凤毛麟角。
话说回来,当科学家缺席《星际穿越》的科普盛宴时,公众却并没有错过。各种解读科普文章在新媒体中层出不穷。笔者就有一位朋友,平日从未见他涉足科普,此次却为《星际穿越》专门著一雄文,笔法生动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深入浅出往往令人豁然开朗,且旁征博引谈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经过《星际穿越》的“洗礼”,相信很多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叹服:高手在民间,科普也不例外。
由此,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科普“脱困”,不妨多点“众创”思维。与其纠结于科学家们为什么不参与到科普中来,不如将着力点放在扶持、打造更多的科普平台,激发“草根”科普高手们展示才华、脱颖而出的热情,而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特性以及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也正为“众创”科普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谁说中国的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不会因此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