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队在南极罗斯海进行地球物理考察
9日至13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大洋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的维多利亚地盆地海域进行地球物理作业,成功采集到了720公里测线的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数据。据介绍,这是近年来我国在罗斯海地区获得数据量最大的一次地球物理考察,将为中国科学家研究西南极裂谷发育的历史和过程提供坚实的数据资料。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其大陆架是长达3000公里的西南极裂谷在海域的延伸,但其形成年代、过程及机制目前仍然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罗斯海陆架由5个南北走向的系列盆地组成,和横断南极山脉的抬升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项目现场负责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涛介绍,在罗斯海陆架的5个系列盆地中,位于罗斯海西部、靠近横断南极山脉的维多利亚地盆地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可能处于最新一期的张裂过程。因此,维多利亚地盆地是研究罗斯海陆架成因以及西南极裂谷系统发育历史和过程的最佳区域。
从9日开始,随着“雪龙”号在罗斯海沿着既定测线的匀速航行,科考队员通过船尾拖曳的一个人工气枪震源,以13秒为周期,不间断向海底发射人工地震波,并通过多道及单道地震电缆接收地层反射信号,获取海底以下2公里内的精细地层结构特征。
经过近80个小时的连续走航作业,科考队共完成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走航地球物理测线各720公里。重力仪、磁力仪、多道地震测量系统等仪器状态稳定,分别采集到了重力数据3.5G,磁力数据230M,多道地震数据两套共47.4G,单道地震数据1套共1.0G,超额完成了本次科考地球物理考察的既定任务。
“本次采集到的地球物理数据,将为我们揭示罗斯海维多利亚地盆地及其与西南极裂谷的相互关系,以及罗斯海冰川历史活动范围提供坚实的数据资料。”张涛表示,此次测线连接了我国在维多利亚地盆地的已有地球物理资料和深海钻探计划罗斯海钻孔,也将为历史资料的解译提供准确的地层时代标尺。(记者朱基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