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推进生态移民为珍稀鸟类“让地”

31.07.2015  12:21

生活在中国东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近2000名居民,正计划从这片湿地中陆续搬出,为保护区内的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让地”。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面积10万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禽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向海核心区有2000多人定居并形成村落,涉及耕地6000多公顷。一直以来,核心区居民在湿地保护区内耕地存在及非法围垦蚕食湿地,影响到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生存环境,人鸟争地、争食的矛盾日益突出。
  今年年初,吉林省政府决定在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移民试点。目前,生态移民工程已进行半年,在基础情况调查和资源核查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此外,移民搬迁规划、移民政策落实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进行,计划2016年末完成移民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该保护区内丹顶鹤、东方白鹳的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该保护区繁育的丹顶鹤只有70只,如今已经增加到130多只。近几年春天,总有近千只白天鹅来到向海保护区,把这里作为迁徙途中的“加油站”,补充体能,休养生息。
  与吉林省相邻的黑龙江省也于2014年启动生态移民,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000多名居民陆续搬出,以解决影响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生存的人鸟争地问题。
  扎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7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为主的湿地,也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孵化中心。
  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扎龙湿地的各类鸟群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然而当地村民以割芦苇和捕鱼为主的生产生活,却导致湿地内的积碳和鱼类减少,当年鸟群密集的景象如今很难见到。
  为拯救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国家发改委2012年立项,将扎龙湿地保护区内的5个村屯纳入拆迁规划,首批移民预计于2015年冬季迁出。
  保护区研究人员认为,实施生态移民后,随着长效补水机制的建立和核心区人为设施的拆毁,湿地将逐渐恢复原本的生态面貌。随着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当地生态旅游也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而原本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们将在更适合的区域重新安家,并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适当的生存之道。(记者  赵丹丹)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