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步入场景时代 核心竞争聚焦用户体验
■本报记者 卢凌艳
移动支付的线下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甚至可以在菜市场使用移动支付买菜了。支付宝官方近日宣布,中国首个“智慧菜场”亮相温州状元农贸市场,消费者买菜后只要扫一下摊主的支付宝二维码就能付钱。在支付宝大展拳脚的同时,腾讯金融也在排兵布阵。盛付通近日与微信支付在线下收单领域全面合作,收单机具正式接入微信支付。这意味着,今后用户在盛付通上百万家线下实体商户进行消费时,可通过微信扫码进行支付。
移动支付应用发展势不可挡,巨头之间的卡位竞争愈演愈烈,支付场景已成为市场各方争夺的焦点,而服务则是竞争的关键所在。
各路平台竞推场景+支付
今年以来,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占据优势的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以及拉卡拉在 “场景化支付”中均大有动作。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逐渐升级,在经历打车软件补贴竞赛和红包大战的“贴身肉搏”之后,移动支付企业从对用户群体的争夺转向了对支付场景的深度布局。
近年来,支付宝正不断加强线下消费场景的布局。今年6月份,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联合出资60亿元成立“口碑”,之后发布了新版支付宝,为口碑平台的服务提供重要的入口支撑。这意味着,支付宝正全面强化线下服务能力,实现线下消费和线上服务之间的协同,成为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的一个风向标。而此次的“智慧菜场”被认为是继超市、便利店、医院、餐饮、打车等行业外,支付宝开拓的又一全新支付场景。
在支付宝大展拳脚之时,腾讯也在场景支付中排兵布阵。年初腾讯金融和便利店品牌7-11开展合作;6月,腾讯与中石油签署协议,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以及O2O等业务开展合作;7月,财付通宣布滴滴打车APP正式接入QQ钱包支付;9月,微信支付与华润万家联手推出智慧超市,此前其已与家乐福、大润发、永辉等超市巨头展开支付合作。
除了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企业、创业公司也在延伸和拓展场景支付。拉卡拉近日推出考拉手环,主打覆盖交通、购物、理财等多生活支付场景,支持多卡合一,空中充值等功能,借助智能手环抢占公交领域构建全场景支付。此外,大众点评也于近期新推出在线优惠支付服务“闪惠”。中国平安近期宣布依托壹钱包,推出333项生活场景应用等。
三大因素促移动支付商家发力“场景消费”
对于用户而言,出门不带钱包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一个支付改变生活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那么,为何商家将眼光放到了“消费场景”上?
首先,移动支付市场从野蛮生长迈向了有序发展,烧钱已经不是主流。没有了红包大战,移动支付市场稍显沉寂,不过看似沉寂的市场背后,却是应用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喜人态势。根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40261.1亿元,环比增长达24.8%。预计2015年下半年该市场规模将达51763.8亿元,环比增速为28.6%。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支付市场的热度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凭借应用普及而呈现出越来越火的态势。与此同时,主管部门也正加大政策监管力度,《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外界释放出明确信号。这些将促进移动支付市场规范发展。
其次,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更宽广。易观智库研究认为,商超场景成为今年第二季度争夺重点,各大支付机构都努力拓展线下商超及社区便利店场景,线下场景的不断延伸也推动了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整体上涨。线下场景对于移动支付的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移动支付竞争更注重生态体系建设。线上与线下融合已成为移动支付新的发展趋势,支付宝新版的战略是“支付工具”转变为“全场景金融生态体系”。 微信支付与线下社区商户合作,促进了交易规模增长。拉卡拉综合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形成了共生体系。
群雄逐鹿下用户体验成决胜关键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金融场景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众所周知,“场景金融”中,场景来自于应用场景的拓展,而金融则来自于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移动支付,而是希望通过支付平台能更加便捷地获得服务。正因如此,诸如支付宝这样的平台开始走向全景式的场景平台。事实上,如何在全景式的场景平台中脱颖而出,考验经营者的智慧。
一方面,移动支付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金融意义上的支付转移,更多的是参与支付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增值服务。谁能让用户体验到更多的增值服务,谁将赢得发展先机。“场景化支付”成为商业生态圈打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服务的好坏则是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传统的优惠、补贴等营销手段之外,创新应用的推出也成为增强市场吸引力的主要着力点。
另一方面,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挖掘和培育,如何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强服务粘性是移动支付企业当前亟需考虑的问题。易观智库分析认为,未来第三方支付厂商还需继续拓展线下支付场景,与商户更多合作以增加客户留存与使用频率,同时展开大数据挖掘建设征信体系,最终构建良性的金融消费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