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调结构 广东经济行稳致远
早春的暖阳洒向东莞松山湖的碧水波光,掩映在林荫间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里,各式自主创新的智能机器人“争奇斗艳”:快速分拣礼品盒的机械手、将铝块削切成手机壳的机器人、响着滴滴马达声的电动船外机……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松山湖高新区正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地,其不仅为制造业重镇东莞提供了结构调整的支撑,亦成为 广东 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缩影。
近些年,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广东,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趋势下,提前布局,行稳致远。在传统红利优势逐渐式微的发展背景下,广东全神贯注“稳增长、调结构”,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主攻产业转型升级和中高端发展,同时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协调共进。
201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技术自给率达71%,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一项项数据表明,广东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逐步显现,为“两个支撑”提供了坚实力量。
“十三五”期间,广东将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协调,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广东逻辑
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
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和五个行动计划。
专家分析指出,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体布局,是广东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广东GDP实现从5万亿元到7万亿元量级的跨越。而在连续27年坐稳地区经济总量全国头把交椅的背后,则是广东经济在近些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砥砺前行。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广东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传统的人口、制度红利和特殊的区位优势,支撑广东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实现经济腾飞,而如今,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欧美市场的需求常态性萎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地区,面临愈发紧迫的转型压力。
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让一些地方政府出现“速度焦虑”,企业陷入“转型迷茫”。
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做出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总是在攻坚克难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新常态既是压力,更是机遇。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也较早开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发展一以贯之的主线。
由上而下,在省内各市,产业转型升级、中高端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主动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腾笼换鸟”换来“凤凰涅槃”。
“调整早、转型早,回落也早。为了主动适应新常态,广东从‘十一五’就开始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十二五’已取得初步成效,使得经济运行更平稳,增长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说。
省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广东实践
创新为抓手 改革促动力
央视猴年春晚,深圳企业优必选研发的540台智能机器人和大疆创新的29架无人机惊艳亮相,展示出广东智能制造的强大实力。
在深圳,更多像优必选和大疆这样的企业正在崛起。过去一年,凭借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贡献,深圳经济“逆流而上”,单位GDP能耗达至全国最低。
深圳现象是一个缩影。在“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依靠创新的力量推动广东经济结构整体优化,实现新一轮引领型发展。
广东决策层对此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省委书记胡春华说,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努力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
截至2015年底,广东拥有珠三角和深圳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个国家级高新区,1700多家产学研创新平台,技术自给率达71%。
数据显示,广东的发展模式正在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成型成熟,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二;另一方面,广东经济发展对其他要素的依赖程度下降,要素利用率明显提升。
在创新驱动蔚为风气的背后,是广东借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新的制度红利。这既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又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5年2月,广东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试点省份。随后,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相继出台。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为主体的商事制度改革,已惠及47万户企业。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催生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南粤热潮。
不久前,广州无人机企业亿航公司,被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评为全球无人机企业前三强,其研发的全球首部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在今年初的国际电子展会上引起轰动。
广东协调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协同创新
2015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速预计将超过粤东西北地区0.4个百分点,自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反超。
这次的微妙变化,不仅说明珠三角地区经历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逐渐呈现优化发展的局面,也意味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正在形成。
此前,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靡的外部环境下,珠三角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明显。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广东一方面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强化两大区域的对口帮扶,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去年,中山以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作为主要着力点,而其对口帮扶的潮州亦是专业镇特色明显。在中山专业镇的带动下,潮州专业镇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创新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尽管后发,但粤东西北地区有一个清醒的共识——不能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紧跟科技浪潮,既做大总量又做强质量,成为粤东西北地区近些年发展的普遍特点。
在粤东河源,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成果——中兴通讯河源基地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这一高新技术项目达产后产值逾千亿元,将带动河源工业产值翻一番,而留住中兴总部的深圳则腾出空间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区域协调、融合共赢的崭新态势,让人们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2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透露出未来趋势:未来5年,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将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协同发展,向粤东西北地区推广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等先进经验。
可以想象,未来珠三角、深圳两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足马力,辐射到粤东西北更广袤的产业腹地。两大区域协同创新,新产业新业态蓬勃生长,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将迸发出更为巨大的产业能量。
代表委员热议
改革成效决定稳增长调结构的质量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如何下好稳增长、调结构这盘棋,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要靠创新来驱动,结构调整要用改革来推进,“要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剂‘良药’”。此外,有代表认为,制造业升级也势在必行,“广东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这些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是制造业高端化的‘催化剂’‘加速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稳增长、调结构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改革的成效决定了稳增长、调结构的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爱说:“目前的产品供给主要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在供给侧多做些文章,以大众消费意愿为指南针,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品牌质量这些方面整体提升产品质量。”
“拿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来说,产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占到了99%,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总裁黄建平说。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只有产品创新,才能抢占行业制高点。”黄建平说,企业要将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上。
全国政协委员、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也认为,宁可少要产量,也要提高质量。这样就能实现有效供给,把消费者留在国内。
产业转型升级和中高端发展是转方式调结构主攻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陈良贤认为,中山要引导广大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推进兼并重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要素,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一降一补”是中山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近期,中山市政府刚刚免除了堤围防护费,这项政策将让全市企业一年至少减负5亿元,一次性免除11项地方性行政事业收费也已经提上日程。“减少收费,是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陈良贤说。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竞争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看来,建立创新体系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的前途在于产业化发展,只有在市场上得到用户认可、采用的技术才是先进技术。
“创新科技一定是应市场需要而诞生的,千万不能搞闭门造车。”刘伟说,占领核心技术制高点,要加快前沿科技产业化,让产学研形成良性互动滚动发展,只有让“学”支持“研”,“研”促进“产”,“产”获取市场回报,再反哺“学”“研”,三者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刘伟认为,企业要瞄准核心技术,掌握核心科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黄建平也直言切身感受到创新驱动带来的红利,他说,企业应该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上升到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战略高度,加强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注重 知识产权 建设和保护,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广东样本
3月5日,由江门市政府发起的“全球华侨华人青年创梦工场”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该市与相关单位联合发起打造“中国青创汇”的首个服务工程。
江门地处珠三角连接粤西的关键通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是承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产业及创新溢出的“温床”。这两年来,江门市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遇,为小微企业的成长营造优良环境,走出了一条支撑结构调整、增强增长动力的新路子。
创业者蔡杨毅说,他创办的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一度面临资金困难,江门市给予政策扶持与资金援助,解了公司燃眉之急。去年4月,蔡杨毅的公司已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
“中国青创汇”将为类似蔡杨毅这样的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更多服务。按照计划,该项目汇聚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等资源,将为青年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培训指导、孵化加速、人才引进、技术对接等各项服务。
“我们要努力打响‘北有中关村、南有青创汇’的品牌,成为创新创业的南方门户,吸引各地青年创新创业。”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说,通过建设“中国青创汇”,江门要打造成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创业创新之城。
江门已在创业创新中尝到甜头。在去年5月成为“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之后,江门围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制定了“雏鹰计划”和“1+15”等配套政策,让小微企业享受到包括简政放权、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各类改革红利。
据江门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江门目前各类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3.6万家,其中包括近4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2015年,江门新发展市场主体44868户、注册资本337.1亿元,平均每天增加122家,同比分别增长11.76%、76.40%。
在良好的创业和营商环境之下,一批小微企业正逐渐成长为“小巨人”,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源动力。在创新驱动、珠西战略等大背景下,“小微双创”的江门实践,恰是“以微见重,以重促微,重微双擎”的写照。
点赞南粤
广东在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创造的经验值得高度重视,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的做法值得推广。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
广东这两年对全国稳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要继续做好率先示范作用,建立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尽管这两年,广东有一些企业倒闭了,但是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里面,企业、产业出现调整,这是一个规律和态势。旧的产业淘汰、漂移、离开,意味着新的空间、财富的到来。广东仍是中国经济最有希望、活力和前途的地方。
——经济学家马光远
广东经济出现的“粤式反转”,也是中国经济“企稳—再突破”的重要迹象。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进勇
广东正面临令人振奋的经济转型期,也必将再次引领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国际医药企业诺华山德士全球总裁理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