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有序推进“窗口期”价格改革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我国迎来价格改革窗口期。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作为“无形之手”,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价格双轨制改革以来,产业链下游产品市场的价格已基本放开,但在上游要素市场领域,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品的价格仍存在一定的管制,价格偏低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随着资源与环境压力凸显,这种粗放的、非均衡增长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
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在能源领域,目前石油价格已基本与国际接轨,煤炭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已全面铺开,非居民用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渐行渐近。接下来,电价改革也提上日程。今年我国将完善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明确跨省跨区域交易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省内上网电价实行标杆电价制度。
价格改革的核心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在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市场价格不可能由自由竞争产生,如何定价考验政府监管能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深圳市开展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将把电网企业依靠买电、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盈利模式,改为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标志着我国对电网企业监管方式的转变,也是电价改革开始提速的重要信号。
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提速也将为推进其他改革打开空间。在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我国正在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由于没有形成明晰的定价机制,社会资本进入存在很多顾虑。以轨道交通为例,很多城市耗巨资修建地铁等基础设施,修建本身和后期运营维护资金压力大,如果不能尽快理顺定价机制,财务可持续性恐难保障。
价格改革需稳步有序推进。一般来说,过去重要资源品和公共服务价格偏低,重新定价会带来一定的涨价压力,因此在整体物价低位运行的窗口期宜加快推进。但是价格同时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保障属性,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价改也需考虑社会承受力,不能沦为涨价借口,应该分步骤、分阶段推进,优先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服务价格,并与社会保障“托底”同步,再推进到其他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