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来穗人员参与卫生清洁 灭蚊防控登革热实行“每周一报”

23.04.2015  13:19

▲越秀区白云街的环卫工人在清理社区内的卫生死角。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在白云区宝岗楼公园,在穗工作的外国友人也一起进行卫生清洁。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广州第7个“爱国卫生行动日”,市城管委和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广州市爱国卫生行动日”暨来穗人员参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系列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区(县级市)、街镇、社(村)居出动干部职工4.55万人,派发宣传单张41.8万份,清理孳生地11523处;全市出动专业防治人员3710人次,消杀面积2035万平方米。另据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统计,当天全市共发动101.85万名来穗人员参与爱卫日行动,清理卫生死角178814处。据悉,4月20日起,广州灭蚊防控登革热工作将实行“每周一报”制度。

来穗人员共建共享健康广州

和往年不同,今年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各区(县级市)、街(镇)、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动员了数十万名来穗人员(含少数民族来穗人员、外国友人等)参与社区、厂区、居住地点(出租屋)和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和灭蚊活动。

活动主会场设在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宝岗楼公园,2名来穗人员代表先后发言。维吾尔族的艾丽玛现居住在白云区石井街,这些年来亲眼目睹了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改善、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艾丽玛说,政府部门组织发动来穗人员共同参与爱国卫生活动,共建共享健康广州,对来穗人员而言感到非常温暖。“谁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美好、交通便捷、居住安全,要实现这样的发展,要依靠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不仅是当地居民,也要依靠我们来穗人员,人人参与,自觉维护,这样优美安全的环境才能保持长久”。

来自土耳其的朋友哈坎在广州生活多年,他说:“广州爱国卫生清洁行动日也是地球日,能参与这次的清洁活动,非常有意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住在广州,就齐动手,积极行动起来,把广州清洁得更加干净美丽,人见人爱”。

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介绍,如今广州已有1600万常住人口,其中一半是来穗人员,这次爱国卫生活动是促进来穗人员和谐融入的一个良好契机。据悉,当天全市共发动101.85万名来穗人员参与爱卫日行动。

活动当天除设在石井街的主活动场地外,其他区(县级市)爱卫会和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分别在属地组织各街镇、村社,于15:30至20:00开展卫生清洁和灭蚊大行动,15:30至17:00进行全面清理环境卫生,16:00至18:00开展公共场所杀灭成蚊。16:00至20:00开展家庭灭蚊。

公园是今年灭蚊重点地区

市爱卫会近日印发了《进一步加强灭蚊防控登革热工作的通知》,明确从4月20日起,广州灭蚊防控登革热工作实行“每周一报”制度,同时要求各单位把灭蚊防控登革热作为当前首要任务。

市卫生部门4月起每周公布各街镇蚊媒密度监测结果与分级响应预警详情,通知要求各区(县级市)卫生、爱卫部门及时做好宣传发动、环境卫生治理、成蚊控制和效果评估工作,尽快达到蚊媒控制标准,及时解除警戒状态。当发生登革热病例时,疫点应快速启动防疫应急机制,采取措施加强病原体控制、传染媒介控制和易感人群保护。

市城管委爱卫处处长伍任初介绍,根据卫生部门蚊媒密度的通报,广州大部分地区是安全的,登革热病人和疑似病人附近的蚊媒密度都在安全范围内。但上周有7个点超过安全值,城管部门将根据风险的高低程度,分别部署不同的灭蚊行动,“过几天将会有这些地区的监测结果反馈”。他还表示,一些城乡结合部、公园等区域的蚊媒密度比较高,公园将是今年灭蚊的重点地区。

据悉,5月起市卫生、爱卫部门将联合有关单位,开展物业小区、建筑工地、医院、学校、酒店宾馆、公园、运动场所、再生资源回收点、下水道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行动,落实灭蚊措施和控制蚊媒密度。

通知还要求各区(县级市)政府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做好明渠改暗渠、防蚊闸板、灭蚊灯箱等防蚊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提高物理防蚊工作水平,科学有效降低蚊媒密度。各地下管线和井盖管理单位要落实井盖孔洞封堵措施,压缩蚊虫活动空间,降低蚊虫对市民的健康危害。

■专家观点

需加强疫情应急控制力度

近日广州出现了第二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且今年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的时间比去年提早了两个月,市城管委近日组织了灭蚊防控登革热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对今年灭蚊防控登革热的意见。

有关专家认为,4月9日广州今年首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确诊,不排除是去年登革热疫情的延续,故评估广州近期登革热疫情传播风险较高,存在进一步暴发的可能,需果断加强疫情应急控制力度。

专家们认为,加强应急控制力度,首先要做到早发现、早切入、早控制,加大预防力度。同时对疫点周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去年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地区则不留卫生死角。在监测方面,需落实《灭蚊周记》登记制度,将气候、温度纳入评估范围,及时通报监测情况,落实应急响应机制。对通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有专人负责处理并及时上报处理结果。

如何科学灭蚊是市民极为关注的问题。专家认为,科学灭蚊要以清理环境卫生物理防治为主、化学消杀灭蚊为辅,确实需要灭杀成蚊的,要将监测、消杀、评估相结合,避免过度喷药,影响环境。(昌道励 侯明杰 广伟 来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