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西洋

22.06.2014  10:38

   东莞时间网讯 19世纪末,美国发明成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生活的一部分,包括贝尔1876年发明的电话、爱迪生1879年发明(改良)的电灯及后来推出的发电系统。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美国参展商展出了当时不被重视的汽车,法国人也遗憾地错过了引领一个新时代的机遇。

  郑渝川

  19世纪大部分时间内,欧洲有着两个“首都”:巴黎和维也纳。柏林加入这个行列,拥有接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一直到这个世纪的末端。不用说,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要远远好过于当时的奥匈帝国,这也使得巴黎在与维也纳的竞争中几乎全面占据上风,包括科学、文学、文艺、城市建筑,以及自路易十四年代就传续下来的时尚潮流。

  这个世纪初踏足巴黎的美国人,很少有不为欧洲之都的气魄和韵味所折服的。此时的美国才建国不到半个世纪,当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即便算上欧洲殖民者驱赶印第安人的不堪记录),文化和科学成就更是乏善可陈,除了在后来才获得充分肯定的商业冒险精神。美国人很自然被当时的巴黎、伦敦、维也纳居民视为新大陆来的乡巴佬。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要培养美国的知识精英,除了远渡重洋选择巴黎,在当时恐怕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巴黎应该骄傲。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短短几十年间,就帮助大洋彼岸的新生大国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作家、医生、政治家、建筑师,并间接使得美国建立起了上述精英人物所对应的发达的专业领域。美国人当然也会因此骄傲,他们中的佼佼者不仅从巴黎、法国学(接触)到了最先进的科学、最前卫的艺术,还以足够的耐心和冷静,目睹了欧洲大陆这个世纪里的种种动荡,有效地汲取了其中教训,尽可能地避免了类似问题在美国激化——尽管美国(纽约)取代法国(巴黎)的文化艺术之都地位,要等到1960年代乃至更晚以后,但一众美国人19世纪在巴黎的伟大历程为后来的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以《杜鲁门》、《约翰·亚当斯》问鼎普利策奖、以《大海之路》等作品问鼎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所著的《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一书,就讲述了1830-1900年间美国人在巴黎探索学习的经历。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书中描绘道,1830年前后来到巴黎的美国人是以“朝圣”的心态到来的。巴黎一直存在于文化想象之中,代表了法兰西文明的优越传统。巴黎圣母院奠基于1163年,当这样的历史建筑真貌出现在美国人面前时,会对新大陆来客此时已经形成的封闭历史和现实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卢浮宫展出的艺术作品,更是让美国人心折。19世纪开始代表美国,在世界文学、文化历史上留下显著标记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马克·吐温、哈莉持·比彻·斯托等卓越作家,也均经历了重新“发现”巴黎的过程。巴黎悠久的艺术传统,这座城市左岸浓厚的文化气息,激活了这些作家的创作热情。在后来,美国画家玛丽·卡萨特和约翰·萨金特还将在巴黎绽放属于她(他)们自己的、也属于美国的光芒。

  拜访、游历并不总是愉快的。1832年,巴黎遭遇霍乱疫情。这时距离巴斯德揭示病菌奥秘还有好几十年,包括在法的美国人在内,很多人因此陷入恐慌。尽管如此,当时巴黎相对齐备的医院体系、医学院教学研究体系仍给留法美国医学生以深刻印象。法国政府如此重视公共医疗、对医生的培训,法国人对医生及实习生检查异性病人给予了高度宽容(同期的美国,社会相当保守,大量的女性患者因为拒绝男医生检查而宁可选择拖延病情),更不忌讳对尸体的解剖。许多美国医学生在这里获得了良好锻炼,并将上述有效制度及操作办法搬回了美国。《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书中特意提到留法的美国医学生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的回顾:霍姆斯相当看重在法学习所获得的艺术、音乐、诗歌和高雅对话,这些因素对于一个医生的人文素养和意志品质有着正面影响,可以避免医生仅仅拥有医术而沦为毫无伦理约束的“医匠”。

  1848年的二月和六月,巴黎先后两次迎来革命;而在1870-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迅速击败,遭遇了长时期围城,而后则掀起了巴黎公社起义。《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一书记录了这些动荡事件的进程,以及在事件中的美国外交官、留法美国学生和学者的表现。这些事件特别是动荡带来的残酷杀戮等教训,经在法美国人及美国媒体传回美国,对于而后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巴黎掀起了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主持改造的政客奥斯曼自诩为“拆迁艺术家”。巴黎经改造,交通和商业得到改善,建立或改进了城市的污水排放系统、供水系统,更推出了大量整齐美观的标志性建筑。这样的改造思想和操作模式,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乃至二战后的美国城市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1885年,法国将一座巨大雕塑用海军战船运送到大洋彼岸,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这就是“自由女神像”。这时的美国在经济上已经开始追逐德国,甚至有赶超英国的势头。美国建造的密西西比河铁路桥、布鲁克林大桥都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的最卓越建筑,以至于巴黎不得不设法来避免被自己的学生盖过风头,因而推出了埃菲尔铁塔。尽管如此,学生赶超老师已经不再是一两座建筑所能阻拦的,《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也意味深长地写道,19世纪末,美国发明成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生活的一部分,包括贝尔1876年发明的电话、爱迪生1879年发明(改良)的电灯及后来推出的发电系统。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美国参展商展出了当时不被重视的汽车,法国人也遗憾地错过了引领一个新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