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巡逻能否成社会的“数据管家”?

17.11.2014  19:15
所谓“防患于未然”,如果能打破部门之间的间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机制,让立体化巡逻的信息给诸多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一手资讯,何尝不是1+1大于2的效果?

  近日,广州市公安局通报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广州警方在立体化巡逻过程中,全市各级巡逻力量共抓获各类现行违法犯罪人员2600名,查获枪支、被盗抢机动车等一大批,成效斐然。(11月15日《羊城晚报》)

  广州立体化巡逻自今年5月1日全面铺开。在反恐形势严峻、城市治安状况复杂的背景下,警方一改过去“坐堂接警”的“机关化”警务模式,全面铺开“五位一体”立体化社会治安巡逻,平均每天部署1100多个巡组,投入1.1万多名巡逻力量到社会面,其中的4000多民警全部配枪,对不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力。首秀一个月,社会面警情便下降一成。

  立体化巡逻,广州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地在探索立体化巡逻过程中,在人员保障、机制管理、项目分工等方面可以为广州提供丰富的经验。据报道,在深圳,当地要求市局、分局机关领导和民警,每人每周不少于6小时上路巡逻;派出所民警、路面交警除轮休或窗口服务外,实行全员上路巡逻;佛山禅城,当地警方建立了全体局领导带头每月巡逻5次以上,科所队长每月巡逻8次以上的制度。惠州则不仅全市所有民警按照平时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小时的要求参加巡逻,连当地的党政一把手也纷纷上路参与巡防。

  作为后起之秀,广州在立体化巡逻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将警力投放与警情检测结合在一起,提高出警速度和处警质量;联勤联动,数字化导巡。广州警方指挥部门进一步完善了自动统计、分析软件、警用地理信息等“警务信息系统”,形成了信息研判产品,指导巡控勤务工作。

  立体化巡逻,是新时期安保工作的一大创新,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然而,立体化巡逻在未来仍大有可为。著名的“海恩法则”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每天众多警力上街巡逻,收集到的信息可谓包罗万象:城市管理的痼疾、交通黑点、民众积怨之事、假货盛行之所……不一而足,这种“新鲜滚热辣”的一手资讯,可谓信息时代的“宝藏”。所谓“防患于未然”,如果能打破部门之间的间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机制,让立体化巡逻的信息给诸多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一手资讯,何尝不是1+1大于2的效果?城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等难以天天扫街视察,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侥幸心理,试想下,若能与巡逻人员“珠联璧合”,把社会治理“数据管家”的使命赋予他们,在不影响安保工作的情况下,通力合作,打造共享的数据平台,相信广州的社会治理必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因此,在为立体化巡逻效果非凡点赞的同时,我们期待未来常态化运作后,能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原标题: 立体巡逻能否成社会的“数据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