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己树人“琢”出服务社会干才

11.06.2014  12:09


中区校园

  ●本报记者  罗诚浩  刘奕宏

  见习记者  黄  焱

  初夏的五月,岭南大地正经历一段清新爽朗的雨季,嘉应学院又有一批毕业生即将告别象牙塔,展开新的人生征途。这些嘉园学子走上社会,为梅州乃至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学府,一探学院不断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理念。

  培养目标

  输送基层人才主体

  据了解,在梅州市328所中学中,嘉应学院全日制及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已占其骨干教师总数的80%以上。在周边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河源5市中,也有过万该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2013年毕业于嘉应学院村官培训班的张浪宏,是嘉应学院为基层培养输送的一学子。现在梅江区三角镇三龙村村委会担任村支书助理的他,每天勤勉工作,特别是为江南新城失地农民进行保险信息的搜集。“都说‘村官不是官,干好不简单’,别看只是收集信息这样的小事,没有在群众中混个‘脸熟’,工作也不好开展”,张浪宏告诉记者,大三时一家企业出高薪聘其担任营运总监去开拓江西市场,但他却选择了大学生村官的道路。张浪宏表示,指导老师曾告诉他:现在选择当经理,你以后的路都可以预见。而群众是基石,基石打牢了,以后的路会更好走。

  早在2003年,中共梅州市委和嘉应学院就首开先河,联合培养选拔“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工作。而后又接着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工程,从2011年上半年起,用5年时间,每年从嘉应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中严格选拔150人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一年多的系统培训,并根据培养期间的考核情况,选拔担当梅州市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全市各村委会工作。

  培养模式

  学问与实践技能并重

  近期,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院长解世雄忙着带领学生参加广东省和全国的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物理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体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更能让他们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解世雄告诉记者,自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以来,物理学院每年都要开展各类技能实践大赛,近年来选送的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的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8名学生参加201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7名、二等奖1名,学校也被评为“优秀团体奖”。

  在采访中,解世雄告诉记者,物理学院有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传统,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兴宁市龙田中学教师罗伟群就是该校物理专业的校友,他长期扎根山区,安心教学,辛勤育人,体现了学校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

  记者发现,除了物理学院外,近年来嘉应学院的文学、化学、生物、美术、心理等各个学科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比赛都屡创佳绩,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项技能更打响了学院的品牌。

  近年来嘉应学院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教研并重

  服务梅州绿色崛起

  嘉应学院始终彰显“根植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己任,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牵引,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嘉应学院科研服务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着力开展应用研究,为地方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充分发挥优势,为地方社会管理、文化传承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

  早在2007年,嘉应学院就与梅州市政府合作,实施《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嘉应学院全面开展市校合作方案》。目前与地方有关部门完成和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达数百个,主要围绕服务我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和推动梅州绿色崛起。学校举办三届“梅州经济发展与产学研结合教育论坛”,共有190家企业参与,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十几批近百人。

  嘉应学院充分发挥优势,为地方社会管理、文化传承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客家方言与客籍作家作品研究、客家史研究、地理学科、客家美术、足球运动专业等研究成果为地方社会管理和文化繁荣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在此基础上开设的课程与专业,为学生服务地方的学识和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嘉应学院扎根山区办学,紧扣山区建设需要培育人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教学和科研模式,培养出一批批符合基层建设需要的人才,擦亮了嘉应学院的育人品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