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侨”特色 做好“美”文章

10.08.2014  19:43


经过改造,侨心居成了充满东南亚风情的活力社区。(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王玉婷 实 习 生  刘  野

  从东南亚风情的活力社区,到客家特色的老场新村,这里处处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蕉华管理区,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实效,分享当地归侨的喜悦。

  民居改造 彰显“侨色”

  记者途经205国道时,被沿路一排傍山而建的“别墅群”吸引:清新的原木色系、简约的铁艺外围、大气的露天外廊、黄蓝相间的屋顶,充满着浓郁的东南亚风情。一问才知,这里便是蕉华管理区北坑办事处南一侨心居。

  “过去,村里房屋破旧,村道狭窄。2008年危房改造让我们的瓦房变成了洋房,现在又从洋房变成了‘别墅’,真的出乎预料。”57岁的侨心居民黄福龙告诉记者,村子如今越变越美,经常有过往路人进村询问“楼盘”信息,这让他很自豪。说起侨心居的变化,居民潘正雄也笑得合不拢嘴,“村子完全变了样,有个搬出侨心居的老住户,上个月回来时连路都找不到了!”

  在蕉华管理区,有不少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回来的华侨,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原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归侨文化”。管理区结合实际,采取“上级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乡贤捐助一点”的形式筹资300多万元,于今年3月份选取北坑侨心居和老场新村作为示范点,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侨心居,我们按照‘东南亚风情’特色对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和立面改造。”管理区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刘锋说,目前,这两个示范点共改造提升房屋35座,改造村道3.5公里,新完成道路“三化”1.8公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以前房屋杂乱无章、道路狭小、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

  基础建设 贴近“侨心”

  老场新村是该区的东南亚归侨和拆迁户集中安置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考虑到归侨热爱歌舞和文体活动的诉求,蕉华管理区在做好该村“客家特色”民居改造的同时,重点规划建设群众休闲娱乐场所。

  老场新村村民王丽莉今年71岁,平日喜欢运动健身、唱歌跳舞。“以前活动场所少,跳舞只能到两三公里外的管理区办公楼。”她告诉记者,建设美丽乡村后,荒废的歌舞活动准备重新启动了。村民方翠兰也表示,自从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会跟老伴去休闲娱乐。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了群众建房,解决了垃圾围村,盘活了园区土地资源,实现了生态、人居的和谐发展,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刘锋介绍说,接下来,管理区还打算发展农家乐,激活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