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竹花
□ 丘峰
1
古往今来,人们莫不爱竹。竹给人以美的环境,给人以无穷的诗意。农人爱竹,文人亦然。农人爱其实用,文人爱其意韵。
李白诗云:“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刘长卿诗曰:“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竹给人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苏轼在给宋代画竹大师文同的诗更臻入化:“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文同画竹到了极高的境界,以致人景交融,身与竹化。
的确,竹的绿阴,竹的绿意,令人心旷神怡,尤其在夏日融融之时,你只消到幽篁竹径之中,但见篁竹千竿、绿叶万簇、满目翠色时,令人顿生凉意,暑气全消。这时候你会体味出竹的魅力,竹的情韵来。
古代文人墨客写诗赞竹,作画颂竹,留下了许多诗篇和名画,宋代诗人苏轼留下脍炙人口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清代郑板桥爱画竹,每日画竹三五竿,聊以寄情。
文人爱竹,但对竹未必了解。郑板桥以竹寓人生:“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是一首寄情诗,以物寓志,坦露情怀,写得很妙。但郑板桥犯了致命的错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竹并非不开花,相反,竹也有开花落泪的时候。
2
山里的农人都知道竹子会开花,也最怕竹子开花,有两句山歌:“山外青山山内家,竹叶黄时开竹花。”这很清楚地说明:“竹叶黄时”才开竹花的。竹花开得很细,很白,像米粒大小,开得很密,从竹枝间绽出,伸出枝儿,一簇簇,一串串,隐匿在竹叶之中,在黄叶丛中衬托出的白雪,煞是好看。当人们看到竹子开花时,即便是苏轼也恐怕再不会萌发“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的情致了。
竹子开花时,竹叶由绿变黄,竹竿也逐渐失去绿的光泽,变得暗淡,进而干裂。在岭南山区,当山民们看到竹子开花时,顿时心中为之颤栗,人们知道大祸将要降临了,不是死人就是天灾,惊恐异常。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山村里竹子开花,村民奔走相告,人人恐惧自危。果然,接踵而来的是山村大旱,山泉枯竭,山溪干涸,山田龟裂,闹了特大灾荒。
其实,竹子开花在古书里也有记载,北宋画竹大师文同的弟子程堂有一次到四川峨眉山写生,看见菩萨竹,竹枝上开满了花,“茸密如裘”,便在中峰乾明寺僧堂的壁上画其形态,俨然如生。郑板桥画竹,不可能不知道程堂僧寺画竹花的故事,但他却认为竹不开花,这显然缺乏自然常识。
竹子开花,对竹本身也是灾难。竹花开后,竹节上会结出如米粒大小的竹米,坚硬如石。而后,绿泱泱的大片竹林便开始变黄变枯,最后成片成片死去,其状凄凉,见者无不落泪。山民们不愿见到竹子开花,因为它是与灾难连在一起的,是最不值得赞颂的。郑板桥的“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不开花,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以此咏怀,寄托情致罢了。
在自然界中,各种奇花异卉令人陶醉,牡丹的天姿国色,海棠的清瘦奇俏,菊花的清新自然等,都成了诗人的吟咏对象,然而,竹花并没有诗意,也是最不值得赞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