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竹筒饭炙烤成乡愁 武义郭洞村竹香阵阵

08.09.2015  18:54
箪,本义是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郭洞虽在重山环抱之中,但离武义县城并不远,只有10公里。只是郭洞有着几千亩的竹林,竹林悠悠,支撑着竹筒饭能代代飘香,在物质匮乏年代,成为盛具;在物质丰盛时代,丰富着生活。

原标题: 一管竹筒饭炙烤成乡愁 武义郭洞村竹香阵阵

  在《论语》里,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箪,本义是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可这“”是什么样子呢?武义朋友说,可到郭洞看看,或许那里的竹筒饭能给出答案。

  郭洞虽在重山环抱之中,但离武义县城并不远,只有10公里。

  时代变迁,郭洞其实现在已经是一个景区的概念。从行政区划来讲,它早已分为郭下、郭上两个行政村。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家族——何家。郭上为兄、郭下为弟。而人们现在所到的郭洞,大凡是指郭下村。

  从北往南,沿着郭下往郭上走,足有三四公里,两边群山夹围,渐渐从偏狭到开阔,从喧闹到寂静。

  竹筒饭是郭上、郭下村共同的记忆。而郭下村占据地理,依着聪慧,把祖先的竹筒饭进行了改良,成为一道产业,全村现已有13家竹筒饭农家乐。

   上山寻竹香

  何尼平的农家乐就开在村口。他的吆喝声,让我们驻足。店门口,妻子刘丽如正在烧烤一排竹筒,竹筒在炉火当中,渐渐变色,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45岁的何尼平,农家乐已开了14年。他下巴留着一撮小胡子,完全不像农民,俨然已是饭店老板的模样。

  “最好吃的饭,就得用最新鲜的竹。我带你们上山砍根新鲜毛竹下来烧烧。”何尼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他可以给我们吃最新鲜、好吃的竹筒饭。

  郭洞村推门见山,东边的龙山,离何家也就五六百米。何尼平别上刀鞘,带上砍柴刀,我们一起上路。

  “这竹筒饭,我们是祖祖辈辈都吃。我小时候也吃。山里人到山上干活远,基本上中午不回家吃午饭,把饭装进竹筒里,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凉了就扔进火堆里热一热就好吃了。这是山里人的小聪明。”何尼平说。

  龙山植被茂密,没走上几步路,就遇到成片的竹林。何尼平东瞧瞧西摸摸,忙着寻竹。“长着白毛的竹子,不能选,太嫩了;青里透黑的更不能要,竹子老了,水份不足,容易一烧就裂;像这根两年左右生的竹子是最好的,年轻力盛,竹香味浓。”何尼平嘴上如数家珍,手也没闲着,他瞄准了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的毛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