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时间的SARS检测“第一人”

17.05.2014  05:03

追赶时间的SARS检测“第一人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白晨晖 通讯员 谭琳玲 胡琼珍

      她在科研道路上硕果累累,被誉为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俗称非典)检测“第一人”;

      她是甲型/乙型流感、禽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发者;

      拥有众多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她,为我国有效遏制SARS、登革热、甲流等疫情作出了卓越贡献。

      ——她就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原主任车小燕。

      “中国13亿人口,医学水平必须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世界,在世界医学科技舞台上,一定要有中国人的声音和位置。”这个梦想,车小燕不懈追求了35年,始终奋战在医疗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健康事业。然而2013年12月26日,残酷的病魔夺走了一切,罹患胃癌的车小燕不幸去世,年仅51岁。

      昨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车小燕同志追思会”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举行,在车小燕的办公室,这个她曾奋斗过的地方,同事、学生们纷纷献上菊花,点燃蜡烛,寄托哀思。

      临危受命▶▷

      8个月研发出SARS检测试剂盒

      许多同事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多休息,她却坚定地拒绝:“我们可以等,病可不等人,我们得赶快!

      车小燕被誉为SARS检测“第一人”,而这一称呼的来历,还得从11年前讲起。

      2003年春夏,SARS病魔席卷而来,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广东作为SARS重灾区,尽快找到快速诊断、有效治疗的方法迫在眉睫。4月14日深夜,当时的珠江医院科研科长冯常森等专家刚参加完SARS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会议,大家苦苦思考SARS的防控方法。冯常森想到了车小燕,这位科研工作者在单克隆抗体研究上已经卓有成就,医院如果开展SARS防控的科技攻关,可以应用她的专长。

      时钟已经快指向晚上12点,冯常森拨通了车小燕的电话。“半小时后,她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迅速询问了有关情况,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冯常森回忆道。很快,车小燕就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带领课题组展开科研攻关。

      盛夏的广州天气异常炎热,实验室更是闷热难耐,而车小燕和同事们每天穿着特制的三层防护服,戴着面具和口罩,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十几二十个小时。许多同事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多休息,她却坚定地拒绝:“我们可以等,病可不等人,我们得赶快!

      正值SARS肆虐期,收集SARS患者血液标本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了一块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禁地。一天上午,车小燕风风火火地闯进了中心办公室。

      “我当时心想,谁这么不怕死,这时候了还往病毒堆里钻?”病毒免疫科科长狄飚说道。原来,车小燕及其团队研制的SARS检测试剂盒当时已进入了临床验证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验标本复核。

      面对车小燕的要求,狄飚起初十分犹豫,“标本来之不易,又非常危险,可不能轻易动用。”看出狄飚的想法,车小燕诚恳地表示,这么多人被SARS夺去了生命,研究者不能让这些血液标本成了“”标本,得让它们发挥作用,越早找到SARS快速诊断方法,临床就能赢得越多的救治时间。这一席话,让狄飚顿时消除了顾虑,当即表示,“车主任,我们愿意全力支持您!

      在SARS标本检测试验时,考虑到同事们的安危,车小燕坚持亲自操作。经过8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车小燕及其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在15分钟内即从患者血液中检出SARS病毒,准确率高达99%,有效避免了非典SARS患者的误诊、迟诊、漏诊,对遏制SARS疫情的传染蔓延、实现患者的早期诊断、快速救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全球防治SARS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SARS检测‘第一人’,车主任很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车小燕赞誉有加,“她的执着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勇于开拓▶▷

      屡次攻克传染病防控难关

      小小的实验室,成为了她奋斗的舞台,凭着一股钻劲,她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抗击非典成功后,许多荣誉接踵而至,但车小燕没有丝毫松懈,转身投入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控研究中。小小的实验室,成为了她奋斗的舞台,凭着一股钻劲,她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在这一病毒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欧洲等地时,车小燕就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我国暂无发病,但这对我国是一个潜在威胁。从那时起,她开始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究,成功研制出禽流感诊断试剂盒,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登革热这种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此前,我国登革热的诊断试剂主要依赖进口,车小燕意识到,发展简便、可靠、廉价及标准化的国产化登革热诊断试剂是我国的迫切需要。2004年,她开始带领研究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登革热的早期诊治新方法研制中。两年后,车小燕就拿出了I型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此后依次成功研发了II、III、IV型血清型特异性(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和登革病毒特异性(区分其他黄病毒属)抗原快速检测方法,并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2009年4月,全球多个国家暴发甲型(H1N1)流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车小燕再次领衔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流感、禽流感病毒抗原快速及分型诊断检测技术研究”,于2009年7月成功研发出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

      为了在重大、突发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敏锐地把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更好地指导学生,车小燕要求自己每天大量阅读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车主任的阅读量是常人的几倍,”同事郝卫回忆道,“她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书,中文的、英文的,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书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批了。

      淡泊名利▶▷

      无私向同行分享科研经验

      “这就是我的工作,干成了、干好了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的!”在车小燕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

      SARS一役,为车小燕打响了名声。但当许多媒体蜂拥而至,车小燕却婉言谢绝了采访,“这就是我的工作,干成了、干好了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的!”在车小燕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

      在郝卫眼中,车小燕把名利看得很淡,总是优先考虑他人。在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研制成功后,曾经有企业派人找到了车小燕,欲出高价购买这个产品的专利。车小燕想都不想就坚决拒绝了,“这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我不能用来谋私利。

      为了救治更多病人,车小燕总是乐于和大家分享她的科研数据、管理心得。也正因如此,经常有同行找她请教课题或者寻求帮助,而她不管多忙,不管认不认识,总是抽出时间,甚至加班加点,耐心解答。

      谈及车小燕的无私奉献,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邹伟民颇有感触。2011年,车小燕应邀随省临检中心专家组,到全省基层医院去进行技术监控,发现一些基层医院检验人员技术不过硬,她很着急,找到邹主任,主动提出免费帮基层医院培训检验人员。如今,车小燕的实验室作为广东省示范实验室,已连续3年承担了全省医学检验培训班任务,培训基层检验人员1500余人。

      2013年6月28日,邹伟民邀请车小燕在全省医学检验科主任工作会议上讲一堂讲座。“车主任一口答应了,但其实她已经感觉有些不适,只是没跟任何人说,还连夜精心准备了课件,近百张幻灯片图文并茂、一丝不苟。

      “讲座结束,我特意上台,代表所有参会的科室主任给车主任敬了一个礼,表达大家对车主任的深深敬意,”邹伟民感慨,“怎么也没想到,两天之后就传来了她确诊胃癌的消息,而这一次讲座,也成了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次课。

      2014年1月29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向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发出了关于开展向车小燕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014年3月,省妇联追认车小燕为省“三八红旗手”。

      人物名片

      车小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78年9月入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原主任,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知名突发传染病检测检验专家,2013年12月26日因病去世,年仅51岁。

  她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并为我国有效遏制甲流、登革热等疫情作出了卓越贡献;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项课题,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优秀人才等。
      原文链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4/03/content_7289933.htm

 

阻击病毒 与生命赛跑
羊城晚报记者  王普 通讯员 谭琳玲 胡琼珍


  
  4月2日,清明节到来之际,“车小燕同志追思会”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举行,在她生前曾奋斗过的地方,同事、学生们纷纷寄托哀思。
  
      临危受命 8个月研发SARS检测试剂盒
  
      车小燕,被誉为SARS检测“第一人”。2003年春夏,突如其来的SARS病魔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月14日深夜,当时的珠江医院科研科科长冯常森等专家刚参加完SARS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会议。此时,广东是SARS重灾区,尽快找到快速诊断、有效治疗的方法迫在眉睫。冯常森想到了车小燕。这位女科学家在单克隆抗体研究上已卓有成就。冯常森想征求车小燕的意见,可时钟已快指到晚上12时了,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拨通了电话。出乎意料,电话只响了一声就接通了,听筒里传来车小燕的声音。考虑到车小燕的家离医院还有半小时车程,冯常森只简单向她介绍了情况,约她第二天上午再具体商量。没想到她急切地说:“时间宝贵,你们在院里等我一会儿,我马上赶过来。
  
      “半小时后,她就回到医院迅速询问了有关情况,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冯常森回忆道,“第二天我在实验室见到她时,她还穿着昨夜的衣服,桌上摆着一杯冷了的咖啡。虽然眼睛布满血丝,可她脸上没有一丝倦容,兴奋地告诉我,她认为可以从SARS的快速检测上入手攻关。”很快,车小燕就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带领课题组展开科研攻关。
  
      盛夏的广州天气异常炎热,实验室更是闷热难耐,而车小燕和同事们天天穿着特制的三层防护服,戴着面具和口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二十个小时。提起那段与SARS病魔赛跑的日子,同事郝卫记忆犹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车主任通宵趴在电脑前反复推敲,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喝咖啡,实在扛不住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许多同事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多休息,她拒绝了:“我们可以等,病可不等人,我们得赶快!”连续几个月,车小燕不分日夜扑在实验室。
  
      当时,收集SARS患者血液标本的广州市疾控中心是人们避之不及的禁地。一天上午,车小燕却风风火火地闯进中心办公室。“我当时心想,谁这么不怕死,这时候还往病毒堆里钻?”病毒免疫科科长狄飚说。原来,车小燕及其团队研制的SARS检测试剂盒当时进入了临床验证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验标本复核。面对车小燕的要求,狄飚起初十分犹豫,“标本来之不易,又非常危险,可不能轻易动用。”得知狄飚的想法,车小燕诚恳地说:“这么多人被SARS夺去了生命,咱们不能让这些血液标本成了‘死’标本,得让它们发挥作用,越早找到SARS快速诊断方法,临床就能赢得越多的救治时间。”这一席话,让狄飚顿时打消了顾虑。
  
      经过8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车小燕及其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在15分钟内即从患者血液中检出SARS病毒,准确率高达99%,有效避免了非典SARS患者的误诊、迟诊、漏诊,对遏制SARS疫情的传染蔓延、实现患者的早期诊断、快速救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全球防治SARS做出了突出贡献。
  
      勇于开拓 屡次攻克传染病防控难关
  
      SARS一役,许多媒体蜂拥而至采访车小燕。但车小燕却婉言谢绝了,“这就是我的工作,干成了、干好了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的!”在车小燕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很好的标榜自己、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车主任都拒绝了。”在同事看来,车小燕把名利看得很淡,“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荣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作为课题第一完成人的车主任,却把所有的奖金全部分给了参与研究工作的同事,自己分文未取。
  
      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在这个病毒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欧洲等地时,车小燕就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我国暂无发病,但这对我国是一个潜在威胁。从那时起,她开始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究,成功研制出禽流感诊断试剂盒,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登革热这种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此前,我国登革热的诊断试剂主要依赖进口。2004年,车小燕开始带领研究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登革热的早期诊治新方法研制中。两年后,车小燕就拿出了Ⅰ型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此后依次成功研发了Ⅱ、Ⅲ、Ⅳ型血清型特异性和登革病毒特异性(区分其他黄病毒属)抗原快速检测方法,并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SARS检测试剂盒、禽流感诊断试剂盒、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车小燕的每一项科研无一不紧扣临床需求,直接服务病人。她对同事说,“我们搞科研不是只为了论文,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
  
      潜心科研
  
      拥有多项专利不为利益所动
  
      来到车小燕办公室,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是书。她要求自己每天大量阅读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车小燕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她总是喝咖啡提神。”学生陈静回忆说,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做研究,车小燕中午从不休息,她会精心安排实验内容。陈静坦言,她曾建议车主任别喝太多咖啡,“在大家眼里,车主任任何时候都是神采奕奕、精神百倍的样子,可我知道,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搞科研,她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呀!
  
      珠江医院副院长冯常森说,记得2010年春节刚过,一家著名跨国医药集团老总慕名找到车主任,阔气地把一张空白支票摆在车主任面前,诚恳邀请她加盟医药集团,出任技术总监,年薪数字随车主任写,可车主任却平静地说:“谢谢您的好意,是珠江医院培养了我,我的根在医院!”。
  
      还有一次,有家企业希望高价购买非典试剂盒产品的专利,车主任不为金钱所动,断然拒绝:“我的研究成果是为了治病救人,不是拿来赚钱的,做事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车小燕先后获评广东省医德标兵、广东省“十大最喜爱的健康卫士”,近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发出了向车小燕同志学习的号召,广东省妇联追授车小燕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人物名片
  
      车小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78年9月入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政协委员,知名的突发传染病检测检验专家,她被誉为SARS检测“第一人”,当SARS疫情肆虐时,她不惧自身安危,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作为我国SARS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入选2004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她还是甲型流感阻击的“排头兵”,“登革热”拦截的“急先锋”,为我国有效遏制SARS、甲流、登革热等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12月26日,罹患胃癌的车小燕不幸去世,年仅51岁。
      原文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4/03/content_413009.htm?div=-1

 

SARS检测“第一人”走了
广州日报 作者: 翁淑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车小燕被誉为SARS检测“第一人”、流感狙击“排头兵”,曾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非典检测试剂盒。
  
      “在世界医学科技舞台上,一定要有中国人的声音和位置。”这曾是她的梦想和多年的追求。
  
      但残酷的癌魔过早夺走了一切,2013年12月26日,她罹患胃癌不幸去世,年仅51岁。清明节即将到来,昨天,她生前的同事、学生和同行在她工作过的地方召开追思会,深切缅怀她。
  
      贡献
  
      SARS检测“第一人
  
      流感狙击“排头兵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尽快找到快速诊断、有效治疗的方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车小燕觉察到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方法,可实现第一时间对非典病毒进行快速、准确诊断。她主动请缨,将目标锁定在非典快速诊断上。经过8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车小燕及其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可在15分钟内检出SARS病毒,准确率高达99%,对遏制SARS疫情的蔓延起到决定性作用。
  
      之后,她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突破——2006年她研发出“登革热快速早期诊断试剂盒”,可在2小时内快速检测出登革热病毒;2009年4月,全球多国暴发甲流,她再带领科研组展开攻关,当年7月便成功研发出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
  
      几年前,她又将目光瞄准了西尼罗河病毒。该病毒一直在美洲、非洲、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流行。学生陈静很纳闷,问她:“中国还没有,为什么要研究呢?”车小燕解释说:“现在交通发达,国际往来频繁,一旦感染,必将造成暴发流行。”如今,西尼罗河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已开发成熟,可惜斯人已去。
  
      敬业
  
      最危险最累的活
  
      都是她带头干
  
      2003年的6、7月,广州天气异常炎热,实验室更是闷热难耐。为尽快出成果,车小燕带领课题组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她和同事们天天穿着特制的三层防护服,戴着面具和口罩,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二十个小时。
  
      工作中,最危险、最麻烦、最累的活她带头干。为防止同事被感染,在SARS标本检测试验时,她告诫课题组成员:“SARS病人标本很危险,在加样、洗板等易感染环节,你们不要靠近,我来操作。”套上帽子,戴上口罩穿上工作服,她全副武装进入实验室,小心翼翼地处理起标本,当时在场的人至今忆起仍然动容。
  
      闷热、劳累使她多次晕倒,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们可以等,病可不等人,得赶快!
  
      她顽强坚持,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吃,困了就靠一杯咖啡抵挡睡意,实在顶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她事后回忆说:“那几天下来,都不知道外面的天是什么颜色了。
  
      全球首个非典试剂盒研发成功,赞誉接踵而至,她淡然回应:“这就是我的工作,干成了、干好了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
  
      梦想
  
      在世界医学科技舞台上
  
      一定要有中国人的位置
  
      “中国13亿人口,医学水平必须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世界,在世界医学科技舞台上,一定要有中国人的声音和位置。” 这是车小燕的梦想和追求。
  
      1993年,车小燕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学习,面对国外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她感觉到了巨大的落差,决心拿出中国医学专家自己的成果。3年留美,她守在实验室主攻单克隆抗体研究,短短两年就取得了领域新成果,令实验室的美国科学家刮目相看。
  
      回国后,车小燕在相对简陋的检测条件下开展科研,她初衷不改,倾注大量心血于医学科研。SARS检测试剂盒、禽流感诊断试剂盒、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她的每一项科研都紧扣临床需求,直接服务病人。她生前常跟同事和学生说:“搞科研不是只为了论文,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
  
      温情
  
      热爱生活珍惜亲情
  
      留下遗愿骨灰撒海
  
      “她事业上颇有成就,但在生活中是个很温情的人。”南方医科大教授丁彦青是车小燕昔日的博士生导师。在他眼里,车小燕是位很懂得生活、珍惜亲情的妻子和母亲。出差香港,她还匆匆跑到附近的商场为丈夫买一件衣服;每天回到家里,家务活也没少干。
  
      “他们夫妇感情很好。”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黄立农忆称,车小燕家住芳村,离医院不近。她不会开车,她的丈夫很体谅她的工作,晚上经常到办公室来接她回家。有时在楼下默默一等就个把小时。
  
      在学生眼里,车小燕不只是严师,更是“慈母”。有位学生的妻子临产,车主任催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去好好照顾陪伴妻子;国家发给她的评审劳务费,她交给学生们购买营养品。
  
      据同事介绍,车小燕生前留下遗愿:身后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入大海。“她这么处理自己的后事,是不希望给孩子添麻烦。在她看来,全世界海洋相通,骨灰撒入大海,以后逢年过节孩子要是想她,可以就近找个海边去度假。看到海,就好比她在身旁。
      原文链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4/03/content_2586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