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

28.08.2015  15:38

“相信法国人、欧洲人看到这个时间会比较吃惊,就是因为他们习惯性把二战开始时间理解成是1939年。”弗兰克对此直言不讳。

两册厚厚的书籍,上卷封面是英国军队在缅甸对日作战的场景,下卷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伦敦实施战略轰炸后伦敦残垣断壁的街景。

和以往其他关于二战史学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弗兰克特别关注了亚洲和非洲战场,更以全球视野来审视70年前那场战争。除了第二章,弗兰克等著作者还辟出专门章节写亚洲抵抗力量、日本占领体系、战火在亚洲结束。全书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战事进展,而注重从更宽阔的视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剖析二战。

在《赫芬顿邮报》网站上,批评家让尼娜·阿亚说,《世界大战》一书“将视野拓宽至全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着力从全球视角来重新定位战争,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发生的军事冲突”。

打破地域局限,从全球角度重新考量二战始点的并非只有弗兰克。近年来,西方诸多学者通过对二战史的全球化研究,让这场战争的全景被更客观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3年至2014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一本著作在英国、美国相继出版,美版书名为《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1937-1945》。该书很快引起英美主流媒体的重视,被《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媒体评为年度书籍,而其中二战起点在中国的观点由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米特在书中写道,“在1937年,中国是第一个遭受轴心国攻击的国家,这比英国和法国早了2年,比美国早了4年。”

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书评写道,“如米特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在欧洲的平原上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7年北京西南部卢沟桥的战火中。”米特在《纽约时报》上刊发的《世界欠中国战争债》一文也指出,“中国对日本抵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被讲述的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尽管中国是同盟国中第一个与轴心国开战的。”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这一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全球视野”已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这一特点在这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议题设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科学大会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国际委员会专门设置了3个议题研讨第二次世界大战,90多个国家和地区2600多名史学专家以全球视角探讨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贡献和牺牲,以及中国作为签署《开罗宣言》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其在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弗兰克说,西方史学界对二战起点争议正在逐步统一。他和其他学者的著作中明确提出二战最早始于亚洲、始于中国的观点,让这一史实在欧美民众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