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个记者节 表彰东莞“好声音好故事”

10.11.2014  10:10

  表彰东莞“好声音、好故事

  ■11月7日,东莞市庆祝第15个记者节暨第七届东莞新闻奖颁奖仪式在报业大厦举行。图为颁奖仪式

  ■暨南大学 教授谭天。(本报记者 郑志波/图)  

   东莞时间网讯 11月7日下午,东莞市庆祝第十五个记者节暨东莞新闻界“融合创新”座谈会在东莞报业大厦召开,邀请暨南大学教授谭天主讲媒体“融合创新”。东莞新闻界代表齐聚一堂,以业务学习交流这种简朴的形式,庆祝节日、表彰先进。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泽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市政府新闻办常务副主任叶淦奎,东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曾平治,东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东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娜为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获得者颁奖。

  相关 新闻

  暨南大学教授谭天讲“融合创新

  “内容加平台得天下

  弘扬职业精神 恪守职业道德

  曾平治代表东莞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广大新闻同仁们致以节日问候,对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获得者表示祝贺。

  曾平治说,过去一年,东莞新闻工作者协会积极团结引导协会会员,准确把握好新闻的时、度、效,打响了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战役,采写出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闻报道,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东莞新闻工作者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强化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有真挚情感接“地气”的优秀新闻作品。

  同时,广大新闻工作者将弘扬职业精神,勇担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不良现象,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风气,以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协会也将努力创新,进一步提高协会工作和服务水平,继续建设好东莞记协这个“新闻工作者之家”,不断加强东莞媒体之间以及新闻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合作。

  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获得者受表彰

  2014年,全市新闻工作者倾情传播东莞好声音,用心讲述东莞好故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当天的活动对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获得者代表进行了表彰。

  据悉,第七届东莞新闻奖在参评单位涵盖面、作品数量、质量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共收到参评作品593件,其中,报刊网络类参评作品449件,广播电视类参评作品144件。

  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评出获奖作品201件,其中报刊网络类作品《东莞力争审批事项缩短一半》等33件获一等奖,《空巢老人也享儿孙欢》等47件获二等奖;《大学生到校先交免责协议》等72件获三等奖,《东莞“5000亿GDP”是怎样炼成的》获报道东莞好新闻奖。广播电视类作品评出《莞产3D打印机亮相“智博会”》等11件一等奖作品,《小鼠标蕴含企业创新发展大智慧》等16件二等奖作品,《龙湾领舞水乡打造城市后花园》等21件三等奖作品。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泽驹等为第七届东莞新闻奖获得者颁奖。

  今年8月18日,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融合发展成为媒体界的年度热词。地方媒体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走出自己的融合发展之路?受东莞新闻工作者协会邀请,暨南大学教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谭天阐述了传统媒体在当前媒体融合创新浪潮中的机遇和挑战。

  谭天认为,传统新闻业将蜕变为大传媒、新业态的现代传媒业。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在融合发展,在传媒业进入媒介平台时代,传统媒体应做好服务,“没有运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谭天说,传统媒体的出路在融合发展,需要记者编辑,还需要数据分析师和产品经理;新的传播格局是小新闻、大编辑、新业态;全媒体拯救不了传统媒体,要从“全媒体”走向新业态;新型主流媒体需要着力打造,应该向“内容加平台得天下”发展。

  谭天强调,融合发展的策略是一体两翼:内容为王,自建平台与对接平台;媒体转型是极其复杂的转基因工程,需要互联网思维和破釜沉舟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