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就够了?算算你有多少时间高效陪伴孩子
我们每天都在刷朋友圈,看那种《没时间陪孩子,算什么成功》一类的文章,然后悔恨自己陪伴的不够。可我们到底有多久没能彻底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出去闻闻花香、捡捡树叶?我们总是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但是否也需要评估一下:在你每天要忙的事情中,你给予孩子的 有效 陪伴时间是几分钟呢?
日本妈妈吉田穗波
前段时间特别火的日本妈妈吉田穗波,生了五个娃还上了哈佛,考上博士,发表著作……她的励志与高效深深打动了很多人。工作、家庭、自由时间就像三根丝线,可以混成一团,也可以交织互补,强化生命。妈妈——一个身兼数职的角色,只要踏下心来努力找办法,展开脑力风暴探寻新技巧,一定可以提高陪伴的时间密度,并将这种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闲暇之余,我们可以开始梳理自己的时间清单,制定“高效育儿计划”,用行动证明可以做个好妈妈:
早中晚:挤出时间表达爱
早上一个轻轻的问候之吻,中午一句“好想宝宝”的电话关爱,晚上一个“掖掖被角”的柔柔爱抚,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细致入微的疼爱。
一顿倾满爱心的美餐,一声“爬起来,你可以的”坚定鼓励,一首“妈妈爱你”的动听儿歌,微小的动作和语言,都能串联起每一天快乐、和谐、温馨的亲子时光。
而这一点一滴的鼓励和感动,势必会深深地渗透进孩子柔暖的内心,给他们足够的自信,形成友善的人格魅力。
而做这些事情,每天不过5分钟。
不给孩子磨蹭和分心的示范
经常用“以身作则”的行为展示,留给孩子自由的模仿和感悟空间;
不要在床上磨磨蹭蹭刷手机,你的磨蹭会给宝宝负面示范,以后的时间管理意识会让你头疼。只要睡醒,就迅速穿好衣服,仔仔细细地刷牙、洗脸;
每次吃饭,都安安静静地细嚼慢咽,不玩手机不分心,吃到“光盘”为止;临睡前,抽空认认真真地读本好书而不是刷手机,并和老公一起学习讨论;
周中减少社交的时间,在周末,请朋友到家做客,大声说:“您好”、“谢谢”、“再见”,并递上水果、倒杯热茶、分享美食和礼物,既可以社交,又可以给孩子示范。
平日,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主动结识一下新朋友,和他们一起健身和游戏。
你的一举一动,比教科书更生动、比苦口婆心更有效,让孩子自己模仿和感悟。
每天用5分钟做重复游戏
经常用“发号施令”的直接手段,锻炼孩子专注力。
出门前,“给妈妈拿双鞋来”;
回家后,“帮妈妈捶捶后背”;
“把那个玩具放到桌子最里面的红色小框里”;
“你的鼻子、嘴巴、眼睛、耳朵在哪里”;
“给妈妈学个小鸡叫、小鱼游、小鸟怎么飞”;
“指一指哪个是苹果、橘子、香蕉、梨”
每天只要5分钟,做这种重复的游戏,循序渐进、反反复复地温习那些日常积累和学习的生活常识,一来一去的指令和反馈,一定会让孩子的专注力、理解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
碎片时间也可以“推陈出新”
上厕所时,面对那个小“跟屁虫”,可以把卫生纸一条一条地慢慢撕碎,告诉孩子:这个既可以擦屁屁,还可以变成“冬天的雪花”——这就是洗手间里的互动游戏。
取几块五颜六色的积木,告诉孩子今天不搭高楼,我们学习一下哪个是红色;家庭游戏开始,这一次爬行垫不再放玩具,折起来做成“隧道”我们一起藏猫猫如何?
亲子阅读时间,不再一页一页地读,换个方式唱出来如何?
我敢肯定:只要用心,一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让孩子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很快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有大大飞跃。
写下这么多,我越来越觉得:所谓育儿的关键,不是比吃穿、不是比玩具、不是比谁上的早教名气大, 而是在于一种态度,在于自己和孩子能否真正拥有一份高效率、高质量的亲情互动。 而这种互动正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空间陪伴、肢体陪伴、心灵关注的一种升级。
即使再忙,即使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的左右,妈妈也会用最真挚的爱填满时间所有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