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报道③|用“绣花”功夫雕琢东莞景观

27.04.2020  08:02

东莞大道绿化更新改造后,更加层次分明 记者 程永强 摄

4月25日下午,从中山而来的王平,来莞洽谈一项业务。当经广深高速进入东莞大道,一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变化:沿途鲜花烂漫,景随车动。他按捺不住惊喜,给东莞的友人打电话“这里真漂亮!

许多市民和王平一样,在家门口找到了幸福感。去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用“绣花针”的功夫,完成了东莞大道绿脉提升项目,改造升级50个公园、景点,并在城区打造21个街头小景,推进“一镇一公园、一村一景点”项目建设,努力“绣出”城市生活新面貌,让市民出门500米即可“见景”。

▲东莞大道绿化更新改造后,更加层次分明 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大道“”出新面貌

让王平点赞不已的是,东莞大道沿途的景观。在王平的印象中,以前东莞大道的绿化地形又矮又平,如今再访完全变了样,林木疏朗大方,五颜六色的花儿争相绽放……

东莞大道自2001年9月建成通车以来,一直客迎八方,也见证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扩容升级。然而,随着多年风吹雨打,植物生长以及地铁建设等因素,其绿化景观出现效果单一、缺乏色彩、长势杂乱、土壤草地退化、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去年,东莞提出对东莞大道进行“绿脉提升”工程改造,为它注入当下东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待的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程是东莞城市品质提升重头戏——“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的一部分。

城市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次改造,以增添开花植物为主,注入区域文化,提炼东莞元素,整合景观效果,彰显东莞的城市文化及绿化个性,体现城市美学感和品质感。欧洲月季等新型花卉,在全市首次引入使用,正是这些花卉花期长、花色更艳丽,让东莞大道变美了。

对于东莞大道景观提升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东莞大道沿线居民和商户。东莞大道景观提升,逐渐融入城市品质,走进市民生活,五彩色调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东莞大道新貌 记者 蓝业佐 摄

现在的东莞大道,疏朗通透,繁花似锦生意盎然,成为东莞新的地标和老百姓新的乡愁记忆。其实,它的每一个变化都倾注了建设者的用心,每一棵树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和岭南园林项目团队的建设者亲自挑选。

升级公园造街头小景“忆乡愁

除了东莞大道“绿脉提升”工程,去年全市城管部门努力练好绣花功夫,多管齐下推动东莞景观环境“真变样”。

▲东莞大道 记者 蓝业佐 摄

位于市中间繁荣地段的鸿福D1地铁口处,贸易空气稠密,人流量较大。为给市民供给休闲赏景空间,该处设计以“紫烟霓虹、棋语人生”为主题,安设石凳供憩息,保留了原有大树,莳植小叶紫薇作为植物主景,摆放石制棋子进行装饰,在转角处设置精美的植物组团,小叶紫薇开花呈现紫色,棋子又起到点睛感化,寄意人生如棋,远远看去,如同“紫云”般在空中固结,超脱柔和,让人耳目一新。   

类似这样的街头小景,在城区范围内一共有21处。这些小景,或在地铁口周边,或在主要路口街角、转角处绿地,均呈现呈现代、活力、开放、多彩的陌头小景,让市民们面前一亮,并感伤“城区陌头处处是景”。细微之处,让路人读懂东莞的人文传承和发扬。

如今,许多镇街意识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不仅关系着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更事关群众感受与利益。去年以来,许多镇街主动参与到全市改造升级的50个公园的工作中,或对公园周边环境进行充分改造,或将边缘地变成绿化地、将闲置地变成街心公园等,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出好环境镇街景观悄然提升

俗话说,城市是“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城市管理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这种理念在东莞得到了不断地深化。不少镇街城管人,还绞尽脑汁让品质景观“颜值”时刻在线。

▲  西平站口小景:“期待” 记者 蓝业佐 摄

去年,桥头镇将桥龙路打造成有城市景观氛围、舒适有序、四季有花、四季有色、四季有景的落英缤纷、色彩艳丽的景观长廊。工程完工后,桥头城管分局并没有闲着,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绿化植物的养护、公共卫生、标志牌、景观的彩绘和廊架等由专人负责管理,把“精细化、品质化、个性化”理念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高颜值”桥头门户景观带。

景观细节还体现出城市高品质。今年,为让康佳路“颜值”时刻在线,凤岗城管分局通过制定各项措施,加强日常管养保洁力度,对康佳路的路面、果皮箱、栏杆持续进行保洁;同时,根据彩色林种植要求,栽种各式绿植时花,让康佳路一年四季有花可赏。

这些景观的提升,不代表“烧钱”,它更体现城市管家的用心、细心。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郭怀晋表示,今年东莞将全面开展“千景绣东莞”工作,在全市深入打造1000个街头小景,布置1000个东莞本土特色人文故事,打造一个个城市亮点‘串珠成链’,让广大市民每到一处都能记住乡愁、留下记忆。  “1000个小景,1000个故事”,将是东莞城市管理融入本土自然和人文特性的生动实践。

全媒体记者 潘少婷/文 蓝业佐/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