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6篇高考优秀作文 今年平均分同比略高

30.06.2014  12:18
摘要: 29日,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发布了6篇今年广东高考语文优秀作文。今年依旧不再提“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优秀作文”。

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一段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的材料,广受社会好评。广东考生写得如何?29日,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发布了6篇今年广东高考语文优秀作文。今年依旧不再提“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优秀作文”。

记者获悉,今年我省高考作文平均分相比去年的38.38分略高,原创多了,套作少了,但专家们也给新一届高三学生备考提了个醒:2014年作文的思想性、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深度还有一些欠缺,2015届学生复习时应更加注重思维训练。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通讯员 粤考宣

作文低分主要因白卷或抄袭

■分析

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平均分相比去年的38.38分略高。今年作文评卷的导向是鼓励学生原创,但对套作扣罚较严格,因此今年作文的套作情况少了,一旦发现就给很低的分数。

据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的一位老师透露,今年广东语文高考低分作文的问题主要在于文章存在空白、抄袭。不过,他称,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一般不给零分,“零分就是完全空白,有写标题都不是零分,都能判1—2分。”他还透露,这几篇作文是高分、优秀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

记者注意到,在省考试院发布的6篇优秀作文中,有3篇在点评时也指出了瑕疵。黄友文表示,这些优秀作文并不是满分作文,考场作文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完成,实属不易,有不足也属正常,但瑕不掩瑜。

黄友文还透露,由于考场作文时间仓促,每年都有考生因为时间来不及,作文交白卷,也有极个别考生立意偏差,因此出现极少数零分作文,也属正常情况。

考生应关注生活社会的深度

■建议

黄友文表示,从今年发布的优秀作文来看,学生在切题方面表现不错,但是作文的思想性、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深度还有一些欠缺。即便是向社会发布的优秀作文也多是就事论事,思路上显得放不开。黄友文说,今年的语文作文评分情况给接下来的中学教学、备考指出了新的方向:不能为了应试套作,要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表达。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张玉金也表示,根据今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给2015届广东考生提个醒:

一是要审好作文题目,要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高考作文和一般作文不一样,必须在考场上就做出来,不能事先做好,作文符合题意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考生要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写出一篇好文章,高中教师还是要教考生一些写作学知识。“如文章都得有中心贯穿始终,材料应该丰富一些,考生应围绕着中心选材,逻辑层次要比较分明,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分明。”张玉金还提到,高考作文的关键是文体特征,“到底写什么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写什么文章就要像什么文章,还要语言通顺,最好有文采。

三是思维训练很重要,只有审题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读懂材料,适当范围内选题,立意也才有深度,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审好题并确立题意后,就要一步一步展开逻辑和论证,使文章有条理有深度。

最后,张玉金建议考生应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你有想法,还要会表达,有层次地写出来。”他还特别提到,考生的字要写得漂亮一点。

【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以下选登高考优秀作文2篇。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专家点评】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点评人:侯新)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在作者看来,数据时代海量的照片是稀释生活记忆的原因,可说到底,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在结尾提出数码时代珍存点滴的希望,点明主题。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与信息的困局”等表达准确形象,概括力强,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点评人: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