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还要面临四大考验

23.05.2014  22:36

告别“交通洼地”之痛,这只是振兴粤东西北的第一步。

路通财通,这是粤东西北许多干部所期待的。然而,路通之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财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粤东西北还面临着“交通红利”尚未完全释放、环保压力日益紧张、土地和资金难题待解、招工难上演等诸多难题。

如果不破解这些难题,粤东西北经济发展难以真正进入“高速时代”。

粤东西北能否真正分享“交通红利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通往粤东西北某些地方的高速公路上,尚未出现想象中“车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高速公路,还要琢磨高速公路建成后,怎样发挥带动作用。 ”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对此表示。

珠三角企业正在加快产业转移的脚步。但是,货物从东莞到深圳、香港出口有多快,而从粤东西北到深圳、香港出口又要多久?成本要增加多少?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当前珠三角转移企业考量最多的问题之一。

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是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的难题。“过去,粤东西北产业园在招商引资时往往强调低廉的成本优势。但是对企业而言,转移到粤东西北所带来的物流成本压力,将逐渐抵消其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优惠。”东莞某毛织企业董事长周飞鸿的话,代表了许多珠三角企业的顾虑。

如果不解决物流成本高昂的问题,有可能使得粤东西北招商引资举步不前。丁力表示,只有缩小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投资成本差”,才能让粤东西北摆脱“边缘区”的地位,让粤东西北真正分享“交通红利”。

丁力建议,对于某些偏远的粤东西北地区,省里能否给予政策倾斜,设立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对珠三角转移企业制定相应的通行收费标准。比如,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珠三角企业转移到粤东西北,政府应该像设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一样,先减免、补贴其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扶持几年。“这样的政策也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珠三角企业转移到粤东西北不吃亏。

许多粤东西北干部对此表示,从短期而言,如果省里减免、补贴珠三角转移企业的高速公路过路费,将使得政府的投资回收周期变得更加漫长;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会使更多的珠三角企业向粤东西北扩散和辐射。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能否发挥“交通合力”,这也是粤东西北许多企业所关注的。宝丰陶瓷是梅州大埔县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宝丰陶瓷董事长郭福琼告诉记者,其所在企业每年出口上亿元,此前货柜大多经过8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深圳,从盐田港出发运往世界各地。

如果大潮高速公路开通,宝丰到达潮州港将不到一小时。然而,郭福琼依然决定舍近求远,将大部分出口放在深圳盐田港。“与潮州港相比,盐田港有着通往全球的密集航线、航班,运送货柜相当方便。与此同时,盐田港有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货柜的运输,盐田港的运输价是2500美元,潮州港有可能是2800美元甚至3000美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粤东西北许多地方尚未发展起来,空有良好的港口和机场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这使得许多珠三角转移企业望洋兴叹。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政府注意。

产业转移不能带来“污染转移

日益紧张的环保压力,这是粤东西北许多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

大埔县经贸局副局长刘展强告诉记者,大埔位居于韩江中上游,环保部门对韩江两旁设置排污口有着严格的限制。这意味着产业园完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环保配套设施投入。

云浮罗定也有着同样的烦恼。罗定市府办副主任、双东环保工业园服务中心主任欧小平表示,由于以前罗定企业数量少,省里原先分配的环境容量指标也低。而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相关规定,环境容量指标只能减少,不能增加。这使得当地的环境容量立马显得捉襟见肘。

某山区县产业园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产业园废水排入当地河流,仅仅化学需氧量已占当地河流62%,氨氮占64%。再加上该县原有排污企业所占的比例,当地河流所能利用的环境容量已不多。而省批复产业园的中期排放总量为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12吨/年以内,远远未达到扩园所需。

最近,广东省环保厅公布了2014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从污染分布图上看,肇庆市“意外”入选广东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揭阳、韶关紧随其后,三市空气污染情况远超广州。

产业转移不能带来“污染转移”。如何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地方政府考量。

土地、资金难题待解

土地指标紧张、建设资金缺口大,几乎成为每个产业转移园最为忧心的问题。

就拿用地指标来说,以云浮为例,从2012年到2020年,当地可用的建设用地总量平均每年只有约2000亩。而在加快推进新区新城、产业园区建设的背景下,这些用地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云浮面临的土地难题,在粤东西北具有普遍性。粤东西北不少重点项目受制于用地指标而无法落地,拖慢了加快发展的脚步。许多地方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省里政策的支持,能将更多土地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

资金问题,也是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的瓶颈。欧小平举例道,粗略估算,建设3.47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大约需要6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土地平整、道路修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么大的资金投入,靠当地薄弱的财政收入根本行不通,仅今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就在3亿元左右。

许多地方政府表示,一方面,当地会通过BT项目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寻求更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希望省里能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基金、城镇化建设基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力求突破建设资金瓶颈。

招工难或在粤东西北上演

原本出现在珠三角的“招工难”,现在同样有可能在粤东西北有些地方上演。

用工紧缺,正成为大埔县陶瓷产业的“拦路虎”。“大埔县陶瓷生产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刘展强注意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陶瓷产业工人流失到潮州、佛山等周边地区。目前,大埔县有10000多名陶瓷产业工人,而这20多年里流失的工人就有5000人左右。

郭福琼告诉记者,这两三年里,企业长期处于缺工状态。目前,企业里仅能保持两三百名工人,至少需要增加30%以上的工人。“由于工人不足,生产线难以满负荷运转,我们只能忍痛放弃一些订单,或是将订单交给其他工厂代工。

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工人的缺失,使得大多数企业难以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潮州、佛山等周边地区,工艺大师数以千计。而在大埔,全县瓷区仅有100多名工艺大师。”刘展强无奈地表示,工艺大师意味着什么?如果仅是普通的盘子,可能只值几元钱;而如果是出自工艺大师的彩绘,有可能价值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刘展强惋惜道,陶瓷行业普遍存在的招工难,使得企业发展举足不前。目前,大埔县有18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上规模企业只有27家,大多是年产值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小企业。

事实上,大埔县面临的招工难并非个案。如果不解决招工问题,粤东西北就会输在发展的第一道门槛上。

以前,粤东西北将当地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输往珠三角;现在,粤东西北地方政府应当深思的是,不仅要“”住农民工,更要“”住农民工。

(郭芳 梁宇 梁方武 丘佳纳)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