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如何突围?艺术家倪惠英给出答案:梅兰芳来自民间

09.03.2015  23:03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周聪摄)

金羊网3月9日北京讯  羊城晚报全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谷正中、周聪报道:近几年,传统中国文化开始升温,作为广东有代表性的粤剧发展如何?3月9日金羊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女士。

倪惠英是广州粤剧一团(团长)当家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人称“金嗓子”、“小曲王”,是当今粤剧舞台上声、色、艺俱全,文武双绝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对粤剧的发展有信心,同时也感慨发达地区上座率并不理想。

金羊网:广东省的文化环境如何? 

倪惠英: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健康,演出市场很大,各种艺术门类发展很快,如动漫占领了很大的全国市场份额,文化生态对艺术的发展创造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种艺术发展也很迅猛,不断催生新业态。

金羊网:粤剧的市场呢?

倪惠英:粤剧有十四个剧种,整体发展健康的,特别民营剧团发展十分快,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形成文化市场新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戏团一百一十个,迎应而生的民间剧团大约有两千多个,足以见老百姓需求大。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农村山区,很接地气,极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需求。粤西潮汕地区,民间剧团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金羊网:政府应该如何推动这个民间市场的发展?

倪惠英:现在的民营剧团几乎得不到任何的扶持。政府是时候关注、引导了。我看到他们生存空间与环境相当比较艰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经费去进修。草台班艺术水平相差大,要引导她们的艺术性、观赏性,给老百姓创作更多精美作品。

政府应该像给予国有剧团经费一样给他们,或者通过政府采购,让民营剧团分一杯羹,这样才能促使发展得更好。这也是政府的责任。

解放前出了梅兰芳,出了很多么大师,感觉与体制无关。现在对文化也应该一视同仁,把民营做大了,对专业也有推动,可以专业与业余比翼齐飞。

这次全国人大,我的建议就是做强、做大民营剧团。

金羊网: 专业人士在发展粤剧上做了哪些努力?

倪惠英:这几年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各方,都得到了帮助,都觉得要保护。

传统文化遇到了时代的挑战,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传统与现代社会本身之间如何融合,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戏剧同仁一直在努力地尝试各种的方法,我在2003年提出大学生走进剧团,戏剧进校园,这个活动影响、效果还大的。学生人是一张白纸,戏剧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去年创编粤韵课间操,南海中学、荔湾区一些小学,.一三五是国家课间操,二四六调剂一下,学生兴趣很大,在锻炼身体时听到广东音乐,然后进入粤剧状态,手法、身手、脚步都来了。今年内希望扩大,让更多的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戏剧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比如说私伙局超过三万多,粤语地区则好几千个。我们也举办了很多杯赛,让老百姓都参与。以前只在下面看戏,现在不满足只看戏,还想参与。要不断提供更多的理台,展示每一个人的艺术才华与爱好,对传统艺术传承十分好的。

在电视传播中发现观众很多的,电视播放的戏曲不仅广东,海外都在收看,戏曲还是需要主流媒体进入千家万户。

金羊网:新广东人占很大比例,并不懂粤语的,粤剧如何融入新广东人?

倪惠英: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忧喜掺半,喜就是在在农村有广大市场,忧就是在城市和发达市场,没有真正意义的打开。

广州上座率低比前几年好,还应该拥有更多的。实话实说,看来看去就是那一群人,希望这个数字扩大。另外,东莞,原来粤剧的演出基础中山,市场越来越缩小。可能发达地方文化资讯发达,文化多元,民众的选择就多。

金羊网:可能是社会节奏加快原因。

倪惠英:现代节奏太快了,但是戏曲是人的心灵的一块净土,进入戏剧状态时,放慢节奏享受,带来心情的愉悦与思考,精神得到了升华,人生有一种感悟、启迪,因为完全快节奏,把戏曲沉淀丢掉也不合适。

金羊网:轻快的互联网时代,粤剧界做了哪些尝试?

倪惠英:我支持艺术手段可以很丰富,既可以厚重的,比较传统的,很有品位的,又可以加入不同元素,鼓励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我们的一些年轻演员也在与时代对话,其中一个编剧是动漫发烧友,她的作品《决战天策府》,按动漫包装,从服装、演员、故事,把最热点的,最火的、年轻人喜欢的(语言)来改编,演员出台很潮,服饰、化妆、脸谱、唱腔都很网络化,学生、网络发烧友为之尖叫。先进的艺术,经过几百上千的锤炼,包罗万象,表现力强,也是很多艺术门类媲美的,学生看得都呆,戏迷从高台跳下来,演员的基本功征服了他们。

有些人说离粤剧太远,但是得到年轻人的追捧,打破了粤剧属于老人家成见

戏曲界如何突围?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我很欣赏看到一批年轻人已经成长。

金羊网:还有什么办法?

倪惠英:不可能回到粤剧独霸天下,应该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粤剧要保护好自己的根,把传统的固化下来,如经典的剧目、程式,发展一些新的,这个市场不去创新,就会被市场抛弃。

2002、2003全新的《花月影》,表演形式十分唯美,打破一下旧常态,去吸引、满足一些新的观众群,如白领、知识年轻人对粤剧的审美需求。一时激起千层浪,赞成多,反对的也多。

不是我们刻意去这样做,走不下去就要去,就要鼓励更多创意和艺术个性,舞台才丰富、精彩,出来之后让市场来选择、淘汰。

金羊网:学徒招生如何?

倪惠英:整体还可以,现在政府对文化重视,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

传统戏剧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东莞麻涌镇成立了少儿粤剧团,一个暑假开班有五百多人报名,学这个有利艺术修养,家长很认同,在广州荔湾、越秀、天河很多学校推广粤剧艺术、班,南海中学推广得很好。以前都觉得离他们很远,现在慢慢地接受,从好奇到喜欢。社会环境应该对戏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我还是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