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粤港四地专家华园探讨中国语言学事业发展

24.11.2015  19:18

  走后门、拉关系、拦路虎、绊脚石……为什么汉语的惯用语大部分都是三个字?“我想死你了”和“你想死我了”为什么是一个意思?“往往”和“常常”有什么区别?……

年会现场

  11月21-22日,由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14-2015学术年会在大学城校区召开,京沪粤港四地语言学会会长以及广东省内20多所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华工,探讨语言学事业发展。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其俊出席开幕式。

  “在中国文化里,说板桥有意思,说木桥没意思,为什么木和板不能替换?因为它的意象已经发生了分化。”“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历史,而每一个词的历史都可以从认知上给它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就是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最密切的地方。”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在演讲中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了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关系。

专家作报告

  “任何言语的最高原则并不是得体原则,得体只是次位原则,把得体看做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或语用学的最高原则绝对错误。”演讲中,上海市语言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将言语行为重新定义为:“某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人际构架和语境条件中,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愿意投入的成本,借助一定的媒介,结构并发出一段语篇,另外的行为主体接受到这一话语并作出有关联的反应这样一种游戏。”并根据这一定义提出了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中的最高准则“3H原则”,即合意性、合法性、合算性。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教授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分享了他对城市化进程中语言习用相关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建议要从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动态功能分层落实、语言教育中的语言观的教育引导、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服务的质量效益、语言生活中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相关应对机制的设置等4个方面去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语言学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石定栩教授从“常常”与“往往”说起,分析了主观意义副词与客观意义副词的区别;国际教育学院安然教授介绍了孔子学院发展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李炜教授从给予、使役、被动标记的选择角度分析了清代汉语官话语法的类型差异。

分组研讨

  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语言学学术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内容涵盖方言学、语法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

余其俊副书记致辞

  余其俊在致辞中指出,语言作为人类认识、理解、参与和改变世界的重要符号系统,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还是方言研究,广东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希望此次年会能为促进中国语言学研究、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优秀的工作平台,分享成果,共谋发展。

  据悉,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对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除举行每两年一次的年会外,还举办了“汉语语法南粤论坛”。2016年秋,学会将在广西梧州举办下一届论坛。(图文/臧江江 通讯员 魏先鹏 国际教育学院 学生记者 秦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