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教育医疗资源遍地开花

28.06.2017  12:33
原标题:粤港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教育医疗资源遍地开花

  不久前,全省1600名学生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631”综合测评考试,竞争165个招生名额。该校启动招生三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建立了基础学术制度,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教授。

  粤港两地有两所“港中大”,是两地不断深化教育医疗领域合作的生动案例。

  粤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和文化相承。香港回归20年来,两地不断深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实现了教育的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和合作办学,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信息通报与交流以及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行医、办医的机制,这给两地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促进了香港与广东甚至内地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粤港有两所“港中大

  香港回归20年来,广东与香港在教育合作,从师生交流到科研合作再合作办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目前,内地与香港合作共建的2所大学在广东;香港有8000名青年人在广东高校接受教育。

  “1997年1月15日,我坐着飞机从美国抵达香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徐扬生,应港中大邀请担任该校自动化系主任。

  20年过去了,徐扬生来到深圳,担任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长。这所合作共建高校,不仅传承港中大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也正扎根广东,进行从应用出发的前沿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服务,将致力于建成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目前,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学习。“办这所学校,我们是想证明,香港高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可以在内地落地,另外是我们相信在内地可以办一个一流的国际性大学。”徐扬生说。

   两地教育全方位交流

  香港回归20年,两地教育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香港高等教育界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了大飞跃,内地学者正是其中的生力军。”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吴清辉说,现在学生流动、科教人员互通合作已成为常态,更由于两地教育领域存在多方面互补,未来深度合作的势头仍然强劲。

  20年来,粤港两地教育合作逐渐深化,学生交流频繁。同时,粤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2016年12月,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广东省教育厅启动第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中山大学正积极创建的中山大学香港研发中心等五家实验室立项建设。

   香港在粤办医已达38家

  广东省高度重视粤港澳卫生计生合作,不断拓展粤港澳卫生交流与合作领域。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经中央批准,粤港澳三地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信息通报与交流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规范了三地的交流合作。五年来,粤港澳就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行医、办医进行了积极探索,粤港澳卫生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3年3月21日,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正式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境外独资医疗机构,由香港希玛国际眼科医疗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独资开办。目前,这家医院仍在良性运营。据广东省卫计委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广东申办的港资医疗机构共38家,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城市。

  广东省卫计委组织承办了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申请参加内地临床、中医、口腔类别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截至目前,9名香港医师和1名香港中医师在广东办理了资格认定。为鼓励香港医生来粤行医办医,广东还允许具有香港合法行医资格、申请在广东省短期行医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或持内地《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的香港居民在广东省地域范围内多点执业。

   港人在粤就医享同等待遇

  近些年来,就医较快捷、费用相对便宜、地理位置便利等因素,吸引着不少香港籍人士来到广东就医。据香港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有15万香港老人来粤抢“床位”,目标集中在深圳、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大城市。

  近三年来,广州华侨医院港澳籍门诊人数逐年上升,港澳居民住院人数均维持在四五十人,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三年港澳居民住院人数稳定在200—300人。

  广东还探索建立了粤港医疗机构间有效转诊及沟通机制。对有需要的香港居民,广东提供快速便捷的跨境转诊。2011年3月,深圳市与香港医院管理局签订了《香港病人转介合作项目协议》,正式建立两地病人转诊服务。

  广东省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张伟介绍,广东对港澳居民就医收费一直实施“国民待遇”,所有医疗机构均向港澳居民开放,享受国内居民同等服务、同等收费。部分医疗机构甚至设置便捷窗口方便港澳人士就医,有的医院还可凭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预约挂号。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李秀婷 吴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