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5高校入围世界大学
大洋网讯 广东省政协委员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的相关提案,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民进广东省委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打造面向世界的南方教育高地的建议》提案中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主攻方向应放在打造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全球创新中心,打造东方的硅谷。而中大华工在近期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中就提出,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面对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问题,有政协委员建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积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有委员则表示,通过高校联盟平台,可以为粤港高校学生订立特定的两地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方案。
现状
中大华工等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加紧迫的任务。2016年11月,粤港澳高校联盟正式创盟。作为联盟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就曾表示,我国正面临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机遇和挑战,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将为区内高校合作开启新局面。记者了解到,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奋斗,纷纷作出改革措施。
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目前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居国内高校并列第2位;一批学科进入QS、USNEWS、ARWU等学科排名前列。此外,学校还围绕相关学科提前布局了“天琴计划”、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南海研究院、精准医学、大数据科学与超级计算等科研平台,为学科科研实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全力推进综合改革,以每两年前进100名的速度跻身“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01-300名区间。与此同时,华工还发挥“以工见长”的优势,构建雄厚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66个,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挑战
高校探索如何往“世界一流”方向迈进
广东省政协委员张渝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区域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不足。其中,大湾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技术资源配置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还不够通畅,阻碍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大批人才引进与基本建设的相对滞后的挑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非常迫切与新工科成长相对滞后的挑战;学科结构调整与学科传统学科文化相适应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后,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据了解,去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最新一期世界大学排行榜,在该榜单上,入围世界大学100强的高校,有3所高校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去年6月,QS教育集团发布了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共评估了959所全球范围的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有5所高校进入榜单前100名。
目标
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
为了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华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都在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
在中大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到,接下来将重点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大力培育国家治理研究院、南海战略研究院学校高端智库,不断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合作。中大负责人表示,借助粤港澳高校大联盟,加强院校科研合作与青年培养交流,共同助力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港澳台学生到中山大学就读,积极推动粤港澳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协调创新及成果转化。
而华工方面将重点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计划,加大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力度,结合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大力发展与国家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反映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声音
民进广东省委:
建设大湾区高水平学科群
民进广东省委提交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打造面向世界的南方教育高地的建议》提案提到,南方教育高地战略必须创新驱动开放引领,聚焦高校发展。
为此,应提升战略,扩大广东高等教育规模,打造广东高品质大学集群。同时,进一步探索建立融合贯通的区域性或专业细分性联盟,推动跨洲或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联盟,加强湾区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提高湾区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力,加快湾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做实做强粤港澳高校联盟,加强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建立协调联络机构,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平台。
提案中提到,要求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群。与港澳高校携手,加强与全球一流高校的互联互通。此外,围绕产业布局和区域战略布局,构筑创新要素集聚的环高校创新圈,构建政府、市场、产业、高校、金融、中介多种要素融聚的“造血”式集成创新体系。
省政协委员张渝:
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张渝提交的《关于加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应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聚焦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同时,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支持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积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省政协委员陈丹丹:
制定粤港澳高校联合培养方案
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界别)陈丹丹提交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粤港高校合作与青年创新创业的提案,“建议加大港澳培养研究生力度,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港澳研究生培养制度”。
陈丹丹认为,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过高校联盟平台,可以为粤港高校学生订立特定的两地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广东可以选择1~2所有实力的大学与港澳高校进行合作,为港澳高校在内地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便利。放宽港澳高校在广东合作办学的政策,赋予广东境内有条件的高校在这种合作中拥有较多自主权,加大研究生在地化培养力度,这对引进港澳的教育资源,促进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服务于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统筹/信时记者孙小鹏
撰文/信时记者吴瑕、魏徽徽、孙小鹏、实习生黄丽芳、通讯员丘佳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