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粮食自给率仅六成 倡议市民节约每一粒粮

16.10.2014  12:02

  ●本报记者  练海林 通 讯 员  吴志钦

  今天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本周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记者从市粮食局了解到,我市粮食自给率仅六成,而粮食在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餐桌上浪费的情况仍然存在,粮食部门倡议市民参与爱粮节粮行动。

  据悉,为引起人们对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及以后每年这一天为“世界粮食日”。1991 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将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周确定为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

  近年来,我市粮食部门在节粮减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在兴宁、五华、梅县发放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指导农民科学储粮,减少产后损失;开展以“粮油适度加工、保营养保安全”为主题的粮油加工业节粮减损专项行动等。10月12日,市粮食局联合市发改系统关工委、市直关工委举办以“节约一粒粮,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体验学习活动,提高青少年一代爱粮、节粮意识。

  虽然我市在爱粮节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梅州是山区市、人口大市,粮食自给的形势依然严峻,粮食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据统计,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约119.93万吨,粮食需求量约195.19万吨,缺口达75.26万吨,粮食自给率只有61%,仍有39%的缺口需要从外省、外市调进。与此同时,在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粮食损失、餐桌上浪费情况也仍然存在。

  市粮食局在世界粮食日之际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大力开展“节约一粒粮”活动和创建爱粮节粮示范单位、示范家庭活动,从食堂就餐和家庭就餐做起,率先垂范地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各餐饮企业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约”的原则,抵制过度消费陋习,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市民要继承和发扬客家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从我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到外面就餐以“光盘”光荣,以“剩饭”为耻,打包剩余饭菜,增强节约意识,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爱粮节粮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