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奇迹:中年人也能做网红店

31.05.2017  15:42


买粽子的街坊大排长龙。

惠西小食店,两年前媒体曾报道过端午节前“停面卖粽”的旧城区老字号云吞面店。两年来端午节前粽子销量都旺,今年在多个媒体报道后更是火爆到了一个极致。小店需要做出限购安排,长长人龙甚至阻碍其他商户生意。清一色“中坑”(粤语中年人)的小店股东们说今天要义派粽子“回馈社会”。


71岁的刘锦珍自1966年开始在小食店工作,退休21年了。


66岁的邓凤英已退休16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到小食店帮忙包粽子。


58岁的周志明从18岁读完书就分配到面店工作,近年已离开小店工作,但每年还会回来帮忙。

小店火爆堪比网红奶茶

网红,这个概念甚至这个冠名居然会出现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已经少见,尤其在比较低调实在的老广身上。但“惠西小食店”,作为过去一个星期广州市最火爆的网红店,没有之一;出现在各个媒体镜头和朋友圈贴图上的小店中年人们,也成了他们原来想都想不到要充当的网红角色。

任经理,56岁;廖经理,60岁;信哥,70岁;珍姨,70+……这些网红们的年龄加起来好几百岁了。他们手巧心灵,裹出来5个角的广府粽子就是好吃,就是好卖。他们共同裹起了老城区中山六路骑楼底上一个星期来火爆的人龙,人龙于昨日端午节下午4时左右散去。

这家网红店的粽子今年火爆到什么程度?据记者实地了解取证:最高峰时段排队人龙有40米长,超过60人;人龙要排两个队伍,在骑楼底往东的一条是买熟粽子的,往西一条是买生粽子的,均要延伸4到5个铺位;在农历五月初二,小店粽子确实不够卖了,开始排队的每人限购10只粽子,到了农历初四,限购配额到每人限购5只粽子。

记者现场听到来自最远的有珠海过来买粽子的人;记者现场采访到的最长时间排队排了4个小时的人;记者亲眼所见的有凌晨4点开始排头位等着买走粽子的人。这些都还只是记者能掌握到的不完全的信息而已。


惠西小食店(资料图片)

惠西小店承袭老字号风骨

60岁的廖经理是吃着保健药品熬过了过去的一个星期。她最高纪录的一天,从凌晨两点多开始裹粽,一直到傍晚七点,除了上洗手间就几乎没有停过手,接近1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粽子还是远远的、远远的不够卖。

阴功(粤语,‘惨’的意思),人家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买不到粽子就是我们做得不够。我们限制人家大老远来排队的人只能买5只粽子是非常不人性的,但是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这样做,否则连生的卖光了,下锅煮的粽子都没有了……街坊老人家排得辛苦,要给后辈们买,说是传统不能短;年轻人通过媒体知道我们,大老远来买,有的说就是要给奶奶买最好吃的,尽尽孝心……”任经理是平常不太会讲故事的中年女性,她坐在离收银台最靠近的包粽子位置听到排队人群里透出来的故事也最多,就总结出这么几句。与记者攀谈时还流露出了对于排队的人和周边商铺造成的不便的歉意,眼角总低垂着。

她的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人文情怀,做生意不一定风光无限,能捞到多少金;更多是需要被街坊认同、被口耳相传承袭百年老店的老字号厚实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惠西小食店是解放前的私人小店;解放后公私合营,小店成了历史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后来成为“越秀区饮食服务公司”属下的一个小单位;到上世纪末小型国企大规模改制,在这里奉献了大半青春的一帮老员工自己合股租用下了“惠西”这个国有品牌继续经营。这个50平方米不到的小店,其生命轨迹也满满地体现了各种历史时期的特点。

来源:南方网、广州日报
        广报编辑 谢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