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出击适应招工新常态
■ 徐剑锋
日前,2018年兴宁——广州大型新春招聘会在兴宁市文化广场举行,共有8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今年的劳务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于企业而言,并不缺做简单工序的操作工,而是对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就求职者来讲,逐渐占据了劳动力主力大军的80后、90后,不再像父辈那样满足于领工资,他们对人文环境、发展空间的关注度更高,对自身权益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应当看到,发展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已经等不及,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徘徊不前,那么未来就会出现更大的用工缺口。于此而言,广大企业尤应自我反省,主动应对,从顶层设计上找到用工就业、权益保护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一方面要切实转变用工观念。有道是“我心安处即为家”,只有让求职者充分感觉到“家”的温暖,既看到“钱途”也看到前途,才能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工资待遇、福利权益,而且更应注重建设企业文化,让职工找到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通过科技换芯、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手段,走出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等低端竞争发展模式。
再者,对于求职者的数量与质量,企业都是有要求的。当下而言,劳动力还是有的,但能够匹配企业用工需求的技能型劳动力缺口很大,这也是人力资源市场所面临的窘境。对求职者来讲,身处结构性矛盾的洪流中,既然改变不了就业大环境,那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拥有“独门绝技”,才能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面对招工新变化,政府职能部门理当主动作为,有效“供给”。一方面要优化技能培训的供给形式,通过实施送课进企业、“订单式培养”等多种途径,造就一支与企业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技能型人才队伍,让“人人有学问、个个有技能”占据主导;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从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完善公共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名扎根下来的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普惠均衡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