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精神卫生中心“农耕疗法”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06.01.2017  03:06

昨天,市精神 卫生 中心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在菜地里劳作

一位病人在为新种的菜秧浇水

病人们在平整土地,准备种植时令蔬菜

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采摘蔬菜(本版图片均由首席记者 陈帆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每天上午不到9时,正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李庆(化名)和一帮病友就开始催护士带他们去种菜。

每天一大早,李庆和十几个病友就会去到医院后面的菜地开荒、播种、施肥、浇水、摘菜,还会把摘好的菜拿到院区卖给病友家属和医院的职工。

这是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创新开展的“农耕疗法”,以帮助病人们恢复社会功能。

李庆和他的病友们都是因为精神方面的 疾病 ,在位于中堂麦洲岛上的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目前正处于康复期。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明说,两个多月来,“农耕疗法”效果明显。今年开始,中心还将组织患者开小卖部、糖水店,甚至设置“开放病房”,让部分患者自己生活,比如买菜做饭等,扩大病人生活空间,更好地恢复其社会功能,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病友”每天都去开荒、种菜、卖菜

昨日上午9时30分,在市精神卫生中心院区菜地,李庆(化名)和十几个病友在护士带领下,忙得热火朝天:有的病友开荒翻土,有的播种,有的除草,有的移植菜苗,有的浇水,有的摘菜……

几十垄的菜地,有10多种蔬菜,都长得绿油油的。

他们要赶在中午前把菜摘好,拿到院区去卖给饭堂、患者家属、医院职工。

见到记者过来,李庆主动过来打招呼,“这些小白菜、油菜、菜心都是我们种的,那边还有好多。”

44岁的李庆一直笑容满面,介绍菜地情况的同时,不忘介绍自己和家人的情况。很难想象,他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区护士长袁智云说,李庆到中心住院治疗至今已有6年,病情控制得不错,正处于康复期。“以前,他老觉得有人要害他,因此跟邻居纠纷不断。刚入院时,他情绪很不稳定,一直闹。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逐渐康复,以前在病区总是睡觉,这两个月出来种菜后,心情好了, 健康 也得到进一步恢复。”

正在开荒的患者邹年(化名),50多岁,到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前,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他告诉记者,“这个活有点辛苦,但每天很快乐,一起床就想着过来干活。”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明说,这是中心开展的“农耕疗法”,帮助精神病患者更好回归社会和家庭。从去年11月2日至今,两个多月来,只要不下雨,这些患者每天上午8点半到10点半都会准时到菜地去种菜。大家越干越有劲,开垦荒地,种植了十多种蔬菜,包括生菜、白菜、菜心、萝卜、茼蒿、香麦菜等,一个月下来,蔬菜售卖量已达600多斤,售卖蔬菜的钱再用回到患者相关的康复项目上。

“农耕疗法”可更好  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你看他们现在的状态和谈吐,不像精神病患者,每天早上一吃过早饭,就催着我们带他们来菜地。”袁智云说,目前医院有10多名病人每天积极参与“农耕疗法”,康复效果明显。

据介绍,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前精神病人一般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再辅以 心理 治疗、行为治疗。

该中心的护士曾超超说,以前,医院康复的病人有一个通病,感觉困、累,喜欢在病区睡觉;开展“农耕疗法”后,很多参与的患者作息正常,康复效果也立竿见影。

“一般来说,精神病人不能工作,但适当的劳动,却可以促进精神病人康复,‘农疗’恰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曾超超说。

刘明说,中心有很多荒草地,以后都会作为患者“农耕疗法”的场地。医院筛选出一批病情稳定、自愿参与农耕的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后,由护士带领种植。

刘明介绍,开展农耕疗法是当今精神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工作的兴趣,让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减缓精神衰退,促进康复;同时培养和训练具有代偿性的生活与工作技能,促进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好准备。“从事劳动的病人通过劳作还可以获得一些收入,可以使患者重树信心。将来蔬菜多了,我们还考虑让病人在医院外面的菜市场设个摊位摆卖。”

30多岁的余伟(化名)头戴着红色棒球帽,干活格外卖力。他已经结婚,有了两个孩子。因为忧郁症,10多年来,一直接受治疗,住院几次,出院又入院,还几度自杀,让家人很是忧心。

昨天上午,余伟的母亲从南城赶来医院,站在路边看儿子劳动。“他前几天跟我说要种菜,我同意了,看到他能做点事情,心情好了,精神状态很好了,劳动比吃完药躺在床上无聊要好得多。”这位母亲说。

展望

患者有望自己开小卖部、买菜做饭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明介绍,目前,市精神卫生中心有600多名患者,能够参与“农耕疗法”的有60多名。

除了农耕疗法外,目前主要开展的精神康复项目还有文体训练、工娱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很多患者积极参与。

“这些都是我们市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去年到北京、香港各地学习,带回来的先进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明介绍,通过参与各种康复训练,很多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生活自理,主动与人交谈,分享其劳动成果,从中获得自信,减少病耻感。有康复患者说,其实自己和其他人是没有区别的,也一样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袁丁说,农耕疗法只是康复治疗的一小步,但也是治疗理念转变的一大步,今后将让更多的病人走出病房,逐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当然,走出病房的患者,都会经过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征得家属同意。

目前,医院小卖部和糖水店正在筹办,即将开张。袁智云说,此前通过烹饪课教会患者一些烹饪技能,今后糖水店由他们自己经营,小卖部也由患者自己担任销售员,顾客群主要是院内职工、患者等,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我们今后的目标是‘开放病房’。”刘明介绍说,目前的农疗属于“日间病房”的形式,即白天让病人劳动、交往,在康复期逐渐恢复其社会功能,晚上还是回到病区休息。目前正在改建新的“开放病房”,今后病人可望在该区域内自由活动,甚至走出去,到市场买菜,自己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