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规范治疗重要 高危人群应定期查血糖

30.07.2015  13:20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志龙告诉记者,高危人群应主动定期查血糖,因为糖尿病的早期规范化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总数达9240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到20.4%;而在20~5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也接近15%,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在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志龙告诉记者,2型糖尿病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但有些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因此高危人群应主动定期查血糖,因为糖尿病的早期规范化治疗非常重要。

2型糖尿病危害极大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的慢性损害。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占全部糖尿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有关。

刘志龙说,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而其并发症较多,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悉,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涉及全身所有器官,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等,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怕冷、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视物模糊、小便泡沫或减少、足部溃烂等,有时候脚上小小的伤口,如果没及时处理,可能很快发展到必须要截肢的地步。

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并发症更加危险,刘志龙说,如果糖尿病病史不明,或者因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治疗突然中断时,若遇急性感染、脑卒中、心梗、创伤、手术等可能出现严重的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还可出现精神障碍,如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

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

刘志龙说,中国全社会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2型糖尿病在我国早期的诊断率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也就是说,即使查出是糖尿病,很多人也不遵医嘱,没有得到规范治疗。

刘志龙建议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糖尿病筛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巨大胎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等。

刘志龙说,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糖尿病筛查常规检查项目主要是空腹血糖,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早期规范治疗很重要

刘志龙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断一旦成立,应到正规的医院接受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业内通常称之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一是糖尿病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减少无知的代价,增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糖尿病教育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糖尿病教育有助于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是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第一是总热量控制,主食、副食、食用油都要控制,热量不能过多,同时,要合理配餐,就是不要吃太多的动物性食品,要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二两。高纤维饮食和清单饮食。不碰烟酒,特别是烟,它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害。

三是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一般来说,运动后合适的心率是170减年龄,比如60岁的人,170减年龄就是110次。运动治疗的原则要注意个体化、安全,从小量开始,逐步增加。

四是血糖监测。通过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变化,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血糖监测一般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点血糖。此外,还应定期(一般三个月左右)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眼底变化等。

第五才是药物疗法。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采用阶梯方式治疗,即先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如病人已认真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2~3月,血糖水平仍未达标,则使用一种口服降糖药,并视病情需要进一步联合口服降糖药,或口服降血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