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东江润紫荆——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50年之际

29.05.2015  05:26

  2015年5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灯火辉煌、欢声笑语、近百名嘉宾欢聚一堂。

  这是粤、港两地政府正在举行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活动,重溫当年东江水供港历史,回顾东深供水工程对促进香港繁荣稳定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粤港两地政府在香港举办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活动。邹锦华摄

  50年前的1965年,全国最大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成正式对香港供水,彻底终结香港严重缺水的惨痛历史,开启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方之珠”从此闪耀世界,惊艳全球。

  50年的风风雨雨,东深供水工程曾面临多次严峻挑战与考验,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经历许多变与不变,对港供水累计超过225亿立方米,相当于搬动1.5个洞庭湖,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历史性贡献。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共同追忆东深供水工程的前世今生,一起感受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奇特之城    同胞之困

  香港,以其奇特的历史背景、东西交融的文化和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将自己装点得独到而优雅,被誉为世界“购物天堂”、全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

  然而,这个位于太平洋西岸,面朝南海,背靠珠江出海口,几乎被水包围的小城,却因为“缺水”而饱受煎熬,曾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香港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是50年前香港遭遇缺水危机时的真实写照。

  被水包围的小城,为何还闹水荒?这还得从香港奇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香港三面环海,共有岛屿230个,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年降雨量2224.7毫米。但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饮用水主要以山涧水和雨水为主,而降雨时空分布又极为不均, 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并缺少储水设施,从而导致这个弹丸之地淡水奇缺,每遇大旱,水荒必至。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水荒,如1902年、1929年、1963年等。干旱、缺水、水荒,在当时几乎成为香港的常态,并严重制约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底,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至1963年。特大干旱导致山涧水断流、山塘干枯、田地龟裂,市民用水每四天供应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正遭遇开埠以来的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1963年香港大旱期间,每四天供水一次,图为市民排队候水的情形。

  据1963年6月香港《文汇报》报道,由于缺水,香港织造业及漂染业减产三至五成,农业损失1000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饮食业大受打击,数十万工人生活受到威胁。 

  严重的水荒还造成某种程度的社会动荡!

  据香港《明报》报道,1963年6月28日,第一宗霍乱在香港被发现,到年底,全港共发现霍乱115起,每天都有许多剧烈呕吐者被送至医院,严重者脱水病危;除霍乱外,其他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肠热及伤寒疫症也有爆发的趋势,三伏天口罩脱销,熟人见面也是匆匆而过不敢多谈。这一切都是由恶劣的卫生环境引发,缺水是主要的祸源。

  水荒让社会变得不和谐,习惯现代生活的市民也不顾斯文,许多人为了争水甚至有人大打出手,在1963年,抢水械斗的新闻已不算新闻:《大砌村街喉有水霸,身怀暗器实行武装取水》——港九有两起为水而战伤四人(香港《文汇报》1963年5月11日报道)。

  特大水荒让港英当局遭遇殖民香港以来的最大挑战,他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海水淡化、开挖水井、修筑水塘等,用尽所有办法都不奏效,甚至连迷信方式都派上用场。宗教团体做法事祈雨,失败!用飞机播撒催雨剂人工降雨,失败!开挖的水井挖出的却是泥浆。

1963年由于干旱,缺水严重,宗教团体举行祈雨法会。

  万般无奈之下,港英当局不得不派船每日奔赴珠江口取淡水,用“远水解近喝”。但由于僧多粥少,杯水车薪。港英政府不得不实施严厉控水措施(香港称“制水”),每4天供水1次,每次只供4个小时。全港350万居民顿时苦不堪言,度日如年。

  因为缺水,香港一度沦为臭港、死港、几乎陷入绝境!

  香港告急!紫荆凋零!

   骨肉之情  倾力相助

  就在香港同胞遭遇缺水危机之际,祖国母亲及时伸出援手,用温柔的母爱倾力相助,帮助香港同胞挺过难关,并彻底终结香港严重缺水的悲惨历史。

  在港英当局毫无办法解决香港水荒的情况下,向广东省政府提出派船到珠江口取用淡水的请求,用“远水解近喝”的无奈之举,解燃眉之急。广东省政府很快答应请求,允许港英当局在珠江口免费取水。

1963年6月,港英当局征得广东省政府同意,派船到珠江口运淡水

  据记载,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期间,香港派船来珠江运水的油轮共约1100艘次,为香港运送淡水30多亿加伦。

  其实,对香港缺水问题,祖国母亲一向十分关注,并一直采取措施帮助解决。

  建国初期,1950年,有香港企业家通过某些渠道向中共政府反映香港缺水情况,希望帮忙解决缺水问题。周恩来高度重视,从广东引水到香港事宜提上国务院议事日程。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港英当局反应冷淡。此事一直未有进展。

  随着香港缺水问题日益严峻,以及香港企业家不断上书港英当局,1960年终于出现了转机。

  1960年4月15日,港英政府派代表到深圳与广东省政府洽商供水给香港的问题。会谈相当成功,双方一拍即合,初步达成了深圳水库供水香港的协议!

1960年11月15日,港英当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第一份供水协议

  据《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记载,1960年11月,广东与港英当局签订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0万立方米。在1963年大旱缺水期间,广东省政府除允许港英当局派船只到珠江口免费取水外,还同意由深圳水库增加对港供水317万立方米。

  内地淡水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缺水困境,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深圳水库蓄水量毕竟有限,同时还担负着给内地供水和灌溉的重任,很难满足香港用水需要。1963年的旱灾又将香港缺水的窘境暴露无遗。

  似乎,要彻底解决香港缺水的难题,由广东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建设东深供水工程是唯一的选择。

  从广东引水到香港事宜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拟定了3个从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的方案,通过多方比对,最后确定将东江水沿石马河分级提水倒流至深圳水库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该方案从东莞桥头镇东江边取水,通过6个拦河坝、8个抽水站以及83公里的输水河(石马河)、渠和管道,把东江水提升46米后,汇入深圳水库。

  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路过广州。专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引东江水到香港的工作汇报。广东省水电厅厅长刘兆伦向总理汇报了3个引水方案,并重点分析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的优势与困难。

  周总理听完汇报后,当即拍板决定采用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由中央人民政府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兴建。并要求国家计委等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和支持工程建设。

   万人奋战  一年建成

  1964年2月20日,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写香港发展历史的命运工程——东深供水工程破土动工。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情形。

  根据计划安排,施工期只有1年,工程施工工作面基本都在都在石马河河床进行,而此时正值春季,施工期跨越整个汛期,期间经历5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特别是1964年10月中旬的23号台风,持续时间长,导致石马河出现50年一遇洪水,旗岭、马滩工地围堰先后3次被洪水冲跨,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建设指挥部调集2万多工程建设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全国各有个部门和工程所在地干部群众都给予大力支持。为工程加工制造机电设备的上海、西安、哈尔滨等14个省市的60多家工厂、广东几十家工厂以及铁路、公路、水运及民航等部门通力合作,优先为工程设备进行加工和运输安装。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援工程建设,广东水电学院(广东工学院的前身,简称“广工”)土木工程系的2个大四班的80多名学生,也加入建设大军,于1964年4月7日进驻工地,参与施工,成为工程建设的生力军。

  “那时我们3~4个人分成一组,安排在石马河沿线的各个工段,施工、测量什么都干,吃住都在工地上”,曾参与工程建设的广工大四班学生谢念生深情回忆说。

  据谢念生回忆,为了使工程早日建成通水,使香港同胞喝上东江水,解除缺水之困,他们5次推迟返校复课的时间,在离11月7日最终返校复课的时间只有2周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10月13日,23号台风突然来袭,在沙湾工段,一名男同学在7米多高的闸墩施工时,不慎坠下,经抢救无效,献出年轻的生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次谈起此事,谢念生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经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工程于1965年2月建成,投入资金3584万元,比原计划节约200多万元,年供水能力6820万立方米。

  该工程位于东莞和深圳境内,取水点在东莞桥头镇东江边,通过6个拦河坝、8个抽水站以及83公里的输水渠(石马河),把东江水提升46米后,汇入深圳水库,然后经过3.5公里的输水钢管与香港供水系统对接。

  1965年2月27日,东深供水工程落成大会在东莞塘厦举行,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群倾心”两面锦旗,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母亲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

1965年2月27日,广东举行东深供水工程完工仪式

  1962年2月,香港工务司官员邬利德等3人在参观东深供水工程后,大加赞叹;“这个工程是第一流头脑设计出来的”。并称:“这个工程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保险公司,对香港有很大价值”。

   河水倒流    水润香江

  百里清渠,长吟慈母摇篮曲;千秋工程,永谱香江昌盛歌。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沿着新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一路欢歌,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流进香港同胞的心田。

  香港,从此终结缺水历史;香江,从此改写历史;紫荆,从此璀璨艳丽;同胞,从此改变命运。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一日千里。

  “由60年代发展到现在2015年,我们(香港)人口由300多万增加到现在差不多800万,总产值由以前的140亿增加到现在20000多亿元,增加了150倍,都是有赖国家引东江水来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副署长吴孟冬深有感触地说。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香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航运中心,被誉为世界“购物天堂”。

  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扩张,东深供水工程当初的设计供水量,已难于满足需要。

  为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用水需求,东深供水工程曾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

  第一期扩建:1974年3月至1978年9月,工程投资1483万元,年供水量达2.88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1.68亿立方米。

  第二期扩建:1981年10月至1987年10月,工程共投入2.7亿元,年供水量达8.63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6.2亿立方米。

  第三期扩建: 1990年9月动工,1994年1月通水。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年供水量达17.43亿立方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莞、深圳等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东深供水河道,严重影响东深供水水质,东深供水工程面临严峻挑战。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增加供水水量,广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供水量24.23亿立方米。2000年8月28日开工兴建,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

  自1974年3月以来,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共投资76亿元,不仅使供水能力达到24.23亿立方米,而且实现了清污分流,确保供水水质免受污染并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50年来,实现量足、质优不间断供水超225亿立方米,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凝聚合力    守护清流

  为确保对香港供水安全,广东可谓不遗余力,除投巨资对工程进行扩建、改造外,还在东江水资源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等非工程措施方面下足功夫。东江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积极行动,合力护水,作出了巨大牺牲;工程管理单位——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精益求精,科学管理,共同奏出香江昌盛歌。

  为了管好东江水资源,2008年,广东专门成立东江流域管理局(下称“东江局”),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

  东江局局长李海燕指出,水量调度对确保流域供水安全、特别是对香港供水安全至关重要。东江局成立以来,把水量调度作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的主要抓手,通过水量科学调度,每年枯水期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库可调水量可达50多亿立方米,在实施水量调度前是不开想象的,这对确保对港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与此同时,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对水资源实施精细化的管理、调度和保护,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确保供水安全。

   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邹锦华摄

  除成立东江局外,广东还成立多个机构,目标高度一致——确保对港供水安全。

  1995年,成立东深水质保护领导小组,每年牵头组织召开东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东江分局,负责查处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和东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组建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负责本市辖区内东深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成立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负责东深供水工程安全保卫及协助水质保护等。

  据了解,1991年至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3个法规及文件以保护东深供水水质。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专门颁布如此多的法规,在全国实属罕见。

  为了保护东江水,东江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合力护水,作出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价。

  河源新丰江水库是对港供水的主要水源,记者乘船在库中看到,水库水体清澈,库中鱼类清晰可见。据河源环境监测站监测室主任欧志海介绍,他们每个月都会开着小艇,带上水质分析仪在库区采样,监测66项数据是否超标。从2007年开始监测以来,水库的水从来没有低于国家I类标准。

  河源市副市长章权说,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这盆水,河源市做出巨大牺牲,婉拒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重污染工业项目落户。

  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介绍,河源市已经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2015年至2020年计划再投入33.5亿元,整治全市204条中小河流。

  对东江水的保护,惠州市也没少下功夫!

  近年来,惠州市多管齐下加强东江水质保护的工作。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东江水生态系统保护、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河涌整治等。

  “为保护东江水质,仅去年一年,惠州市就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179个项目,否决率达11%。这些项目投资至少1亿元以上,有的高达几十亿元。”惠州市副市长黄树正介绍说。

  加大治污工程建设力度,减少排入东江干流的污水,是保护东江水的最有效措施。惠州市为此兴建了74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截污管网近150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建成2座生活污泥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080吨。

  世界工厂——东莞,其治污保水力度前所未有!

  东深供水工程,绝大部分都位于东莞境内。因此,对水质的保护,东莞显得尤为重要。

  “东莞对保护对港供水水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也是竭尽全力。”东莞市副市长鲁修禄介绍说。东莞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减少石马河流域污染对东江水质的影响,东莞市近年投资7.08亿元在石马河流域建成12家污水处理厂,投入3.6亿元改扩建流域内桥头、谢岗等5家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水约2.19亿吨,出厂水水质达到国标一级A标准。完成流域7镇截污次支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建成截污主干管网163.78公里,未来两年还将重点建设2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为避免石马河污水流入东江,东莞市于2005年建成石马河调污工程,通过建设橡胶坝截住石马河污水并将其调入东引运河,年调污总量约9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对东深工程取水口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投资8.1亿元启动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将橡胶坝改造为拦河节制闸等措施,工程建成后,调污最高水位将由现在的4米提高到7米,大大提高调污能力,基本消除石马河在洪水期间污水漫坝流入东江的现象。

  广东对水资源的保护,从来毫不含糊。“从水资源的保护来说  ,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还有一个水功能区的划分非常严格,有非常完备的规划、制度和措施  ”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成说。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对负责东深供水工程管理的广东粤海供水有限公司(下称“供水公司”)来说,确保对香港供水安全,责任大于天。管理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为保障工程安全运行,东深供水工程管理有许多“与众不同”,重要设备“成双成对”。

  供水公司塘厦部副总经理黎太笋介绍说:为确保对港供水不中断,这里的设备24小时开机,在电力、机组、通信上全部建立备份设施。做到双电源、双机组、双调度,双通讯。

  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成立了水质保护专业机构,专门负责水质保护工作;加强值班巡查,对东江取水口每半小时进行一次观测,东江取水口上游约30公里范围每日巡查一次,深圳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每日巡查一次,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更新设备设施,增配技术人员。

  据供水公司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林青介绍,为及时掌握对港供水水质动态,他们对供港水每日一次、检测4个指标;每周2次,检测10个指标;每月一次,检测30个指标;每季度1次,检测特定指标。多年来的检测表明,对港供水水质一直优于Ⅱ类水。

  严格科学的管理创造奇迹!“50年来,我们不仅从未中断过对香港、深圳和东莞的供水,同时,依托沿线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条生命之水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优于国家Ⅱ级水源标准以上。”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叶琴说。

   遭遇挑战  波澜不惊

  50年的风雨,东深供水工程也曾面临多次挑战,遭遇波澜,但波澜不惊。

  1991年,广东出现秋冬春连旱,旱情特别严重,江河水位锐减,东江出现建国以来最低水位,东深供水工程运行受到严重影响,供水严重不足,难于同时满足香港、深圳、东莞的用水需要。

  为了确保对港供水安全,不得不压减深圳、东莞的供水量,保障香港供水。

  许多深圳市民看见深圳水库还有水,而自已又无水可用,委屈不解。

  曾在当时深圳市政办公室(自来水主管部门)工作的曾思远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解决群众用水,只好动用消防车到别处运水,他和同事也加入为市民送水的行列,从消防车接水,帮市民提上5~6楼。

  90年代中期,由于东江遭遇过度采砂,河床下切,水位降低,在枯水期遭遇旱情,东深供水工程有时无法抽取东江水。

  为了确保对港供水,广东省水利厅果断采取措施,于1996年在东江取水口临时筑坝,利用潜水泵协助抽水,挺过难关。

  之后,又投巨资,建设太园抽水站,进一步降低抽水水位,确保在任何水位下都能抽水,保障对港供水持续不断。

  90年代,东莞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并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有些未经处理的污水对供水构成威胁,东深供水工程又面临严峻挑战!

  为破解难题,确保供水质量,广东又投2.8亿元巨资,于1998年12月在深圳水库入库口建成世界最大、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从东江引来的水,全部经过生物硝化站过虑、净化化后再进入深圳水库。

  据生物硝化站站长徐忠介绍,生物硝化站共有6条水体净化通道,每条通道有14万条生物填充料,水体经过填充料时,75%以上的氨氮和有机物将被吸收,水体净化效果非常好,完全满足供水质量要求。

在深圳水库入库口建成全球最大生物硝化站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东江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膨胀,东江水资源承载力已接近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35%的“安全红线”,已不堪重负。

  为缓解东江流域水资源紧张局面,2008年,广东出台《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在东江实施水量分配,这在全省还是首次。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东江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规范用水秩序,确保供水安全。

  该方案分配给香港的用水量为11亿立方米,比香港目前的实际用水量8亿立方米,还要多出3亿立方米,这主要是考虑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

  “每年我们给深圳分配16.63亿立方米用水,但深圳实际使用率达到17亿立方米。东莞的分配指标是20.95亿立方米,也使用了20亿立方米左右。这些城市都要求增加用水指标,希望能从东江分配到更多水资源,但我们并没有做这样的调整,保障香港用水是最首要任务。”广东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表示。

  “广东省对港供水都是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供给我们的水量,都是我们需要多少,他就给我们多少,我知道有一个阶段,沿江城市两岸都是不够水资源的,但是对港供水就没有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水务署原副署长吴孟冬说。

  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始终把确保对港供水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的,是祖国!是母亲!

  50年风雨兼程,东深供水工程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经历了许多变与不变。它变得更大、更美、更可靠;而不变的是,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关爱之情、以及日夜流淌的东江水。(粤水轩)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
[东莞]打造林业生态屏障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近年来,东莞市高水平规划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林业厅
新华社:绿荫下的巨大市场——聚焦快速增长中的森林旅游
黑龙江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林业厅
[韶关]召开全市林业系统保密工作责任制培训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的保密林业厅
[佛山]举办高品质森林城市工作业务培训班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