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PEC志愿者的一天:累并快乐着

08.11.2014  17:32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APEC志愿者的一天:累并快乐着

  中新社记者 杨柳

  “请问大会是否可以提供NTSC制式的讯号?”7日,在北京APEC领导人会议新闻中心公共信号服务区,一位来自台湾电视媒体的记者问道,身着志愿者统一蓝色外套的马驷牧随即迎了上去。

  在了解这位记者的需求后,马驷牧在新闻中心的综合服务台和预订办公室之间奔忙着。“工作三天,类似的情况碰到了三四次。”“提供辅助支持”,马驷牧如此定位自己志愿服务的工作职责。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耀大地,马驷牧已起身、洗漱,换好志愿者的统一服装,登上为他们提供的班车,驶向国家会议中心。在通过两道安检和用完早餐后,马驷牧于8点正式上岗。

  与马驷牧一同在国家会议中心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000人。为新闻中心提供服务的宣传文化组设立了十余个小组,公共信号服务组是其中一个。马驷牧是这个小组的组长。马驷牧服务的公共信号服务区,向境内外媒体提供20个高清和8个标清的转播信号。目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天电视、TVBS等十家媒体已预订该服务。

  说起这三天的经历,最令马驷牧难忘的是6日傍晚发生的一幕。一位APEC秘书处的官员为某场活动的视频资料来向其寻求帮助,经过马驷牧的多方协调,最终为对方指出了解决之道。当这位官员向马驷牧表示感谢时,问起了他的名字,“Frank”,面对这位官员的英文提问,马驷牧说。“这听起来不像是中文名,我想知道你真正的名字叫什么。”在马驷牧告之自己的名字后,这位官员称赞道,“马驷牧,你的协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得很好。

  这并不是这位刚满24岁的小伙子的第一次志愿服务。身为南京人,马驷牧刚参加过8月在南京举办的2014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能成功入选APEC志愿者也多亏了这份经历。

  9月,正在北京大学读硕士一年级的马驷牧在学校论坛看到了APEC志愿者招募的公告。面对英语六级以上、有大型国际性志愿服务经历等要求,马驷牧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青奥会的经历让我知道,志愿服务是一段非常快乐的经历。而且,APEC又是一场非常‘高大上’(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国际盛会。上一次APEC在中国举办是2001年,那时我才12岁,现在我24岁,下次再来中国我可能就没机会参与了。何况,将这段经历写进简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马驷牧说。

  后来,马驷牧才知道,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北京大学400余名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生。经过学校和北京APEC组委会的三轮筛选以及托业英语测试后,北大最终剩下了115人。其中,85人被分在国家会议中心,30人负责服务雁栖湖会场。

  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北京APEC组委会对志愿者们进行了培训。“例如,外交场合的礼仪,如何在与外国人沟通中传播中国文化,APEC基础知识,宗教习惯等,组委会还请来参与过索契冬季奥运会和上海亚信峰会的志愿者介绍经验。”马驷牧介绍说。

  在马驷牧的一天中,当国家会议中心志愿者们组成的微信群,其它组忙不过来寻求支援的信息“闪动”时,马驷牧若空闲也会主动“搭把手”。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团队,能够在志愿服务中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们成为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马驷牧说。

  晚上10点,马驷牧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宿舍中,由于志愿服务落下了课,他还要听听同学们帮忙录的录音。“做会儿作业。昨天是半夜一点睡的,前天是两点睡的,平均每天睡4个小时左右。很累,但是真快乐。”马驷牧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