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话养生 食不语 静养胃
林黛玉刚进贾府的那一天,她想起她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于是一踏进贾府,黛玉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贾府是一个礼仪之家,因此吃穿用度,样样有讲究。在吃饭的时候,不仅吃饭坐的位置有讲究,而且吃饭也讲究餐桌礼仪。在贾府吃的第一顿饭,黛玉留意到,“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吃饭的时候要“食不语”,饭后漱口洗手吃茶,与黛玉家中之式不合,虽然如此,黛玉一进这家门,也“不得不随”。
“食不语,寝不言”出自孔子的《论语·乡党》。在此文中记载了孔子提倡的关于吃饭的十二不,这十二不有的属于对食材的要求,有的是一些规矩,其中最后一条就是“食不语”,即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这是孔子提倡的“礼”的体现,也反映了个人修养。据记载,孔子吃饭前,哪怕这顿只有一些简单的瓜菜羹,也要祭奠一下,跟斋戒的时候一样,严肃认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让人在饭前收敛心思,吃饭的时候,心就回到吃饭上,“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瓜一菜,恒念稼穑为艰。”无论如何,我还是有饭吃的,这就要感谢上天,感谢命运,感谢先祖,感谢为我提供这些饭食的人。心中只要升起这个念头,就会从日常忙碌的其他事务中摆脱出来,进入吃饭状态,不再漫无目的地到处想。心神收摄下来以后,就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了,因为说话不但要耗费神气,还会使人心不得收摄。这就是“食不语”。
我们现代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提醒说吃饭不能说话,原本是为训练良好的家教礼仪。可注重餐桌文化,将饭局当交际聚会活动的中国人,饭前从不让心安静一点,来了就吃,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沦为空谈。经历过饭局的人都知道,吃饭时若边吃边谈笑,一不小心容易满嘴喷饭,饭粒、菜渣远射到对方脸上,可以想见场景有多尴尬。
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吃饭时高谈阔论,会影响咀嚼吞咽,作为消化运动的第一步,食物入口后在咀嚼肌和牙齿的配合下,被机械地分割成小块,磨成碎末。这个过程中,食物被磨得越碎越好,因为越小的颗粒越能扩大其与胃肠的接触面积,越有利于充分利用消化液,使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和有效吸收。吃饭时说话还会由于过度的兴奋、激动,使机体突然处于一种应急的反应状态,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边吃边笑,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造成胃肠损伤,引起胃痛和慢性胃肠病。嚼不烂的食物,不利于充分利用,甚至出现完谷不化的情况,既造成营养浪费,也不利于被机体吸收。在中医五行理论看来,火能生土,心属火,脾胃属土,必须心神安宁,脾胃才能很好地健运,否则,心神飞越,脾胃负重,母子不和,久而久之,必生脾胃病。有人对吃同等食物的两组人作了专门实验,发现专心进食者对蛋白质的吸收率很高,对脂肪的吸收率也类似,而狼吞虎咽者的蛋白质吸收率下降有一成,脂肪吸收率则会更低。如此看来,孔子提倡的“食不语”餐桌文化其实是相当具有养生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