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线:追寻先辈足迹瞻仰不朽丰碑

23.09.2016  11:01

在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青溪)纪念园鸟瞰图

  “山高路远水悠悠,红色交通一线穿,先辈创业多险阻,后生饮水要思源……”青溪人民传唱的这首山歌,记录了当年的创业维艰。86年前,在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精心策划下,缔造了一条堪称“传奇”的交通线。在大埔交通中站,一批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党员同志、革命群众凝聚在红色交通线大小站点,为革命事业胜利斗智斗勇,乃至血洒汀江,铸就一座永不消逝的丰碑。

  交通线上的智勇“多面手”

  红色交通线与中央苏区的形成、发展、壮大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被史学界称为“苏维埃的血脉”和“党中央通往中央苏区的生命线”。1933年,临时党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大埔中站这一关键节点、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咽喉”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埔党组织、人民群众与交通线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另据粗略统计,当年由汕头等地经青溪转运的通讯器材、军用、民用物资等有300多吨。

张超,武装班战士,在接应干部中引敌上山,不幸中弹

蔡雨青,曾担任埔北区委、交通工作负责人以及闽西大站站长

  青溪码头上机智勇敢的一家人

  有“万川”之称的大埔,韩江、梅江、汀江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为交通运输大动脉,作为交通线上水运的最后一站,青溪村码头对于交通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码头旁边的“永丰”杂货店承担了极重的交通掩护任务。

  “永丰”杂货店为矗立在汀江河畔青溪村码头旁一个三层楼商铺,亦是作为交通员临时休憩的驿站。店主余良晋、谢莲夫妇的公开职业是以经营传统美食豆腐为主兼营杂货的小老板,实际上他们夫妇依靠“永丰”杂货店作掩护,协助交通工作,膝下一女正值为豆蔻年华,也早早参加了秘密交通工作。在汀江上游数公里处是虎市,虎市有码头,也有国民党的驻军,下游数公里处也是国民党统治区坪沙。这对余良晋一家来说,要经受住各种考验,特别是要善于紧急化解突临的风险。

  据保护周恩来进入红都瑞金的中央交通员肖桂昌回忆,为了减轻大埔沿线交通站的压力,他们在潮安乘火船出发之后,未在大埔老县城茶阳逗留,在大埔中站站长卢伟良的陪护下,直接到了青溪码头的“永丰”商号。在二楼就餐后,乘着夜色,在武装交通护送班及江崔英的引领护送下,到达多宝坑小站,在邹日祥家“缵诒堂”后的草寮休息一个白天后,于次日黄昏抄小道赶山路再次出发。

  另一交通员熊志华在其革命回忆录《红线》提到由于执行交通任务的需要,他到汕头、厦门等白区奔走,并且在红白交界处“永丰”杂货店多次得到余良晋一家的帮助,余良晋父女机智勇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熊志华到厦门接一名在白区工作的重要干部老罗,在青溪,武装班战士张超及余良晋父女前来接应,不料路遇白军,余良晋父女带着老罗划船向对岸远遁,熊志华则和张超将敌引向山坡,双双中弹,一人光荣牺牲,一人跌落草丛中昏迷,不久脱险。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大埔当地一些交通员和革命群众暴露后遭遇不测,而难能可贵的是,余良晋一家平安度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孙世阶三入监狱英勇就义

  交通员的工作任务既重要又非常危险,随时有被捕牺牲的可能,所以都是选忠实可靠又机警灵敏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根据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图文展示,中央交通局对交通员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党龄较长,对敌斗争有一定经验,政治上坚定可靠,身体健壮。此外还要有社会职业作掩护,交通员的生活也要社会化、大众化,要懂得行话,具有随机应变的得体言辞。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一名交通员。

孙世阶,负责接待重要干部,被捕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1927年,17岁的孙世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交通站长卢伟良等领导下,孙世阶受命于茶阳镇高坝街筹建“同天饭店”。他用“老板”公开身份的掩护下,负责接待中央及各地来往的重要干部。彼时,同天饭店地处国民党大埔县公署所在地,反动势力猖獗。1932年,邓颖超和项英的妹妹项德芬、余长生3人,在闽西站长李沛群等人的护送下,以客商和平民的装束身份掩护进入中央苏区,其间在茶阳同天饭店受到孙世阶热情周到的接待。此后不久,因国民党政府怀疑其参加革命活动,孙世阶首次被捕入狱,他在家人及党组织营救下出狱。次年,其再度被捕入狱,孙世阶在狱中没有透露丝毫的交通机密。经家人和组织的一番营救出狱,并继续交通工作。

  1935年,因叛徒告密,敌军向青溪进扰,不少同志被捕,当地群众也受到了一场浩劫。大埔中站副站长郑启彬被出卖,不幸被捕,受尽折磨,宁死不屈。7月,孙世阶在茶阳堂屋路上被捕。狱中,国民党软硬兼施,孙世阶坚贞不屈。次年二月,茶阳的一个圩日,孙世阶戴着镣铐,被押往刑场。在行刑前,高呼“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长征路上交通员及武装班战士

  1934年10月,中央交通员和大埔中站的武装班战士奉命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陈彭年,牺牲在长征途中的中央交通员之一

  陈彭年是参加长征并牺牲在长征途中的中央交通员之一。其早年在上海从事特科工作,是交通线上久经考验的老党员。根据中央交通局指示于1931年在汕头建立绝密交通站“华富电料厂”,并担任站长,身材魁梧的他是名誉上的电料厂的老板。后调入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负责保卫交通工作。此间,多次从中央苏区携带黄金秘密护送至上海,为党中央及后来的临时中央、上海局提供了大批工作经费,党中央节约开支,利用这些经费采购了一批电子通讯设备、医疗器械药品等通过中央红色交通线运回中央苏区,解决中央苏区战略物资紧缺的问题。参加长征时,党中央把保管军费的重任落在陈彭年身上。1934年9月,陈彭年在过草地时陷入沼泽之中,因身上捆绑携带的黄金加速了沉降,自此长眠在大草地之中。

  曾担任埔北区委、交通工作负责人以及闽西大站站长的蔡雨青,为大埔高陂代富人。据益奋撰写的《中央苏区门户青溪交通站》一文中提到: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经汕头来大埔,因船迟到一天半,蔡雨青怕有失误亲带便衣武装来离埔城五里地方埋伏瞭望,见到下游已有船驶来便发出信号接应保护周恩来安全抵达青溪。再与肖桂昌、黄华、卢伟良等人护送到永定苏区。蔡雨青参加长征后,在长征途中下落不明。参加长征的大埔籍交通员还有邱延林(即黄华),江如良等。为大埔籍27位知名长征人员之一。

  追忆英雄祖父 缅怀光荣历史

  ——访孙世阶烈士的长孙孙裕沐

  在孙世阶牺牲两周之后遗腹子诞生,此后其妻没有改嫁而是含辛茹苦照顾幼儿。

  在此次大埔红色交通线走访之中,记者通过多方联系寻找到了孙世阶烈士的长孙——已近60岁的孙裕沐。追忆英雄祖父,老人难掩一腔复杂情感。

  “我第一次见祖父遗像时,心想‘这真的是祖父么?’” 孙裕沐笑谈起与祖父的“初次见面”。那年,孙裕沐结束对越自卫反击战返乡。村中一位老人在整理家中物品时无意翻出一张已经被虫蛀的集体合照,照片中一位戴着军帽的眉眼英俊的男子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是孙世阶啊!”,那张珍贵的相片终于重见天日。孙老还朴实地说,当时村里与祖父同龄的长辈已不多,自己的祖母也早已去世,家里更没有祖父的像,那老人说是,那自然就是了。

  就这样,他和父亲都圆了人生的一个缺憾。祖母一生辛劳,甚少提起祖父,孙老对于祖父的记忆,更多是从同村老人处听来的,有的也是在革命故事里看到。“我记得家里还有国家发的英雄纪念章,那是童年里最直接的印象。”孙裕沐说,自己的父亲身为烈士遗孤,一生都遗憾没有体会过父爱。虽然现在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当记者问到想起祖父时心情是否平静?他回答:“我的心情是说不清的,遗憾的是童年里没有祖父身影,但我也知道没有祖父他们的付出,也没有现在的安宁和幸福。”

  老党史八进北京城申苏

  余敏是大埔第三代党史工作研究者,是梅州市申报中央苏区专家组一员,今年退休后依然忙着党史研究的功课。

  红色资源在大埔发展定位中历来占据重要位置。“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河坝战役’和‘红色交通线’,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南潮梅机关在大埔’、‘南委机关在大埔’,‘韩江纵队在大埔的活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闽粤赣边区武装’等都是中共党史、革命史、军史上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红色资源。”余敏说,大埔党史部门几代工作者为这些历史事件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据史实研究,中央交通线与中央苏区是同步建立的,这为大埔纳入原中央苏区范围夯实了基础。

  大埔成功申报原中央苏区是当地党史研究和红色资源激活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提出大埔也是原中央苏区,当时中央权威部门并不认同,因为在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原中央苏区就是赣南闽西。”为了转变权威部门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党政领导积极沟通,另一方面党史等部门也加紧研究并及时汇报研究成果,为此前后准备了近两年。“刘备三顾茅庐,我们则是八进北京城。”余敏笑言。2009年1月,大埔成功“申苏”的消息一经传出,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大埔这块红色土地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县领导现场办公开发红色旅游项目

  大埔县委、县政府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引起了上级高度重视。大埔对红色资源激活和开发工作不断加码,大埔红色资源大县风采不断凸显。

大埔县拓宽和改造“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

  就“红色交通线”这一块而言,从县委书记到主管领导,多次到现场办公,解决修缮保护遇到的问题,并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工作。据了解,大埔将继续推进三河坝纪念园改造提升工作,并与福建古田、江西瑞金形成闽粤赣客家红色旅游线路;推动青溪红色交通线沿线红色景点与江畔人家休闲度假区结合,与茶阳甜竹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区、高乾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馆、西河红军小学等景区景点串联,打造省爱国主义教育和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推动枫朗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罗明故居与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融合,完善西岩山景区周边配套,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李锦让

  撰文:张  柯 丘佳纳 甘海洋

  编辑:陈志兰

  摄影:连志城

  版式:余志刚

  校对:赖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