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秘境萨拉乌苏》在我校拍摄
11月2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编导李占喜来到石牌校区地理科学学院,拍摄纪录片《秘境萨拉乌苏》的部分场景,并拍摄采访沙漠研究专家李保生教授。据李占喜介绍,《秘境萨拉乌苏》开机拍摄已有半年时间,李保生为片中三个重要人物之一。据悉,《秘境》将分上下两集,各四十五分钟,预计将于明年五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
李占喜从事纪录片创作20余年,多部纪录片获全国优秀纪录片、中国电视金鹰奖。《戴笠之死》、《古郡传奇》、《太行古陉》、《泥河湾》等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
萨拉乌苏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南端,地理科学学院的李保生教授作为自然地理学领域的专家,在萨拉乌苏地区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是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此次纪录片将真实再现萨拉乌苏文化,重新发现河套人的考古价值,提出萨拉乌苏的国际性课题,并引起世界范围内对萨拉乌苏遗址的关注和保护。
纪录片带领走入“生命秘境”
24日上午,纪录片摄制组在地科院实验室对李保生教授进行采访并拍摄。“我们是78年五月去的,先到呼和浩特,拜访了汪宇平先生。之后我们的想法也是到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这个地方去看下,看看前人是怎么搞地层划分、地层划分结果是什么。因为这个地方很有名,早在1922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就在这边做过大量的工作。”
在对萨拉乌苏地区的考察过程中,李保生一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化石——河套人化石。“当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化石,那就是河套人化石。我们发现的是河套人的下颚,我当时没有经验,说这个东西也像鱼吧。后来看了半天,这是人类的化石。”这一发现使得河套人具体的生活层位得以确定,也就是在萨拉乌苏组。
河套人的生活年代一直为考古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此前通过碳-14技术测定河套人距今大概3.5万年。而李保生等人利用地质测年的技术,把河套人的生存年代向前推到了7万到13万年之间。上世纪90年代,由西方科学家提出的“现代人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的祖先,都是距今6万年由非洲老祖母“夏娃”繁衍而来。河套人生活年代的提前,将改写人类“非洲起源说”,为多地区起源说提供了证据。而这一问题也成为导演李占喜在纪录片中关注的焦点。
“通过我们对地层的测年,还有对地层的对比分析,得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地层测年的结果基本显示这个河套人化石是在7万年到13万年。萨拉乌苏组它的主要沉积是在距今7到13万年。”李保生讲解到,“在萨拉乌苏组的底部、中部、顶部都发现有河套人化石。其中河套人遗址的位置是在萨拉乌苏组的中部,中部测年的结果显示是在距今9到10万年这个时期。也是河套人活动的鼎盛时期。这个正好也是世界性的温暖时期。”在早前的采访中李保生曾表示,现在的科技手段实际上也有误差,像河套人10万年左右的年龄,误差在六千年到一万年。
“萨拉乌苏秘境”走进大学课堂
为了让观众对片中的专业地理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李占喜用各种直观的方式,包括图解、现场讲授、实验教学等,希望将李保生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科普知识,为一般观众所接受。24日下午,部分参与过萨拉乌苏野外实习的学生来到地科院的阶梯教室,由李保生教授亲自为他们讲解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并分析当时的气候特征。
李占喜认为,这就是科研成果走进大学课堂,让原本高深的专业知识更具现实意义。而如今,萨拉乌苏也成为地理科学学院学生的一个野外实习基地。
“因为萨拉乌苏这个地方地层里边的沉积相多样,即有沙漠相、又有黄土、古土壤,还有大量的河湖相沉积,对学生在气候地层学的学习方面很有帮助。再加上它有人类化石、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李保生是实习基地的主要创办者,在这个地区研究三十多年,对萨拉乌苏这个地方可以用“着迷”来形容。
“另外萨拉乌苏它是一个高原曲流,沿岸分布有很多的地貌形态。最主要是它对理解距今13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这个地方冬夏季风变化有很大的帮助。”李保生说。
相关链接: news.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