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西藏》:用细节串起“活”的历史

27.11.2015  10:44

对新中国西藏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七条协议》,美国中央情报局暗中策反、支持十四世达赖叛逃的绝密文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及从元朝至清朝,中央政府施政西藏地方所赐予的印鉴,包括清中央政府授予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金印……以海量独家、珍贵文献亮相荧屏的纪录片《西藏》中,数十件国宝级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这些文献和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北京电视台、西藏电视台联合制作,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承制的6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自今年9月在北京卫视、西藏卫视播出以来,《西藏》凭借海量首次披露的珍贵文献、大量前所未见的尘封影像、众多触摸历史的“秘境”拍摄、全面升级的纪录片呈现方式,系统地阐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三大主题。这也是国内媒体首次针对这三大主题进行的集中专题报道。

近年来,有关西藏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西藏的绝美景致、独到风情在电视屏幕上也已经有过风格各异的展现。但秉持“只有独家的发现才有可能成就独到的视角和精彩的故事”这一准则,在将近一年的制作过程中,《西藏》项目组围绕上述三大主题,深入挖掘史料,实现了众多首次披露和独家呈现。

当讲述人走进实实在在的历史发生地,声情并茂地讲述此地承载的历史故事时,一切都将与众不同和生动鲜活。无论是近距离拍摄大昭寺中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还是徜徉在雍布拉康,回味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此首次相见的传说;无论是在楚布寺中看有关历史上第一次活佛转世的经文记录,还是在江孜帕拉庄园体会仅有一街之隔的贵族庄园和农奴窝棚的巨大反差,实地拍摄使得纪录片《西藏》让厚重的历史找到了现实传播的穿越通路。有权威藏学专家点评:“如此具有特色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可以填补很多理论研究的空白。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下,《西藏》项目组获得了一批珍贵的影像素材。这些胶片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是首次在电视屏幕上呈现。

栏目组克服高原反应以及拍摄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投入上百人的制作团队及大量高性能专业设备,前后数次开赴西藏自治区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连续进行了近50天的外景拍摄。在西藏自治区的全力配合下,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实现了多处“秘境”的实地拍摄。布达拉宫西大殿、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处、西藏地区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罗布林卡内十四世达赖的会客室等,之前从未对媒体开放过。在这些地方都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刻印着怎样的历史?都在节目中首次呈现。

为了更好地解读历史、讲好故事,《西藏》项目组还对一些重要的历史见证人进行了独家专访。包括:亲历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第一位昔日农奴出身的国家领导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第一任西藏自治区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儿子、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阿沛·晋源,西藏地区唯一的女活佛、昔日被十四世达赖挟持到印度、之后辗转回国的桑顶·多吉帕姆老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寻访组成员萨龙·平拉大师等多位权威级、重量级历史亲历者。而正如桑顶女活佛在采访过程中与项目组成员所讲:“你们的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精品,同时,客观上,也将起到正本清源、护法弘教的巨大作用。

除了大量在历史发生地的讲述,《西藏》还首次尝试场景预设,通过实景剪接、实物剪接,巧妙结合了实景拍摄和特效两方面,力求做到棚内棚外的无缝式衔接,并利用独具西藏特色的唐卡、壁画等作品的展现形态,使庞大深奥的历史在节目中变得通俗易懂,让史料、文物在影像中“”起来。

用历史和细节说话,给《西藏》带来了全然不同的面貌。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西藏》的不同凡响之处恰在于,在构建了宏大的史实基础的同时,创作团队还别具匠心地采用了生动化、细节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宗教史料进行创意化的精加工。只有用细节串起的“”的历史,才会更有亲和力。(吴晓东)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