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沦陷纪念日”东莞将再次拉响防空警报
■市人防办指挥大厅
东莞时间网讯 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三军将士迈着矫健的步伐,驾驶着铁甲战车和雷霆战机,庄严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7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14年间,我国有900多个城镇遭到日军飞机的空袭。重庆、武汉、上海等大城市遭到日军飞机的连续猛烈轰炸。异常激烈的空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华大地生灵涂炭、苦难深重。抗日战争中艰难的防空斗争,反映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坚韧的毅力,强烈的灾难自救精神。
历史虽成过往,却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在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个世界上仍有人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纵容日本右翼分子复活军国主义,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和理由放松警惕。抗日战争,是民族警醒的警钟。中国的抗日战争,防空不仅是国家行为、全民行动,更是弱军对强军的抗衡。空袭警报,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警示。抗日战争中那一阵阵远去的警报,警示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天盾,大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牢牢撑起人民防空的天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只有强大的国防,才有和平的环境。中国为保卫领土完整维护和平正义而加强国防建设,让国人倍感自豪,也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是全民性的防护工作和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对于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前,人民防空在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被誉为对抗信息化条件下空袭的“地下长城”。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人民防空建设热潮;80年代初,人民防空自觉服从 经济 建设大局,走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民防空在应战、服务、应急上发挥了独特优势。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近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人民防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人防,就没有战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在东莞“沦陷纪念日”,我们再一次敲响警世钟,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强我国防;居安思危,建设人防。
砥砺奋进,风雨兼程,东莞人防以人民防空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指导,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科学筹划,真抓实干,默默构筑“地下长城”,在加快人民防空全面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什么要建设人民防空?
人民防空是指动员和组织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其宗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现代空袭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独立的战争形态。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42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持续进行了38天高强度空袭。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长达78天的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炸毁南联盟桥梁、铁路、公路、工厂、学校、商店、通信和电力系统,造成18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2000多亿美元,削弱人民抵抗意志,迫使南联盟就范,成为第一场依靠空中打击达成战争目的的典型战例。2014年8月8日,美军先后出动大黄蜂式战机和无人机,从波斯湾布什号航母上起飞,向伊拉克北部实施定点空袭,再一次让世人见识了其惯用的空中打击招法,同时也让世界各国将目标视线再一次聚焦到国家空防安全上。现代高技术战争,拉开战幕的常常是空袭与反空袭。
侵华战争中,日军对我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造成数以万计的群众死伤。以重庆为例,1941年6月5日晚,日军轰炸,住在校场口18梯天然隧道附近的群众纷纷涌入洞内,原本仅能容纳1000多人的山洞却挤进了近万人。由于山洞没有配套的人防设施设备,洞门关闭后空气不流通,加之躲避空袭的百姓秩序混乱,前推后挤,在洞内隐蔽的近万名居民窒息致死,酿成“大隧道惨案”。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间,日寇共空袭汕头地区近400批次,炸死炸伤我同胞1300多人。
战争潜力虽然平时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战斗力,战时却能根据需要迅速转化为实际战争能力。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人民防空工程仍然是最基本的防护手段。人民防空能有效保存国家经济潜力;能有效保存人力资源、稳定民心士气;在城市建设中也有多重作用。比如,城市中的重要交通、通信、电力、水利、仓库等设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通过合理的分散布局,尽可能地下化,严格地伪装保护,积极组织抢救、抢修等,将空袭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可以说,人民防空是对抗空袭的城市“盾牌”,是“不带枪的国防”。
人民防空的使命任务有哪些?
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是新形势下人民防空的使命任务。战时防空是动员和组织群众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这是人防的根本使命和首要任务;平时服务是利用人防战备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急支援是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
战时任务主要指遇到有空袭征候和遭受空袭时,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行动,可用“鸣”、 “走”、 “藏”、 “消”来概括。
“鸣”,即鸣响防空警报,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隐蔽的基本手段。
“走”,即在战前和战时,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和物资向疏散地域(基地)和应急避难所疏散,减少敌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保存重要生产能力,减轻战时城市负担。人民防空疏散必须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不得擅自行动。
“藏”,即根据防空袭警报信号,就地就近利用人防工程、地下室、隧道等地下设施或山地、树林等地形地物躲避敌空袭。
“消”,即是在敌空袭时和空袭后,组织人防专业队和城市居民迅速采取抢险和自救互救行动,消除敌空袭后果,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指挥通信
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100%
随着世界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空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卫星定位,实施超视距、高精度、高强度打击成为了空袭主要的样式,人民防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经过近15年的努力,我市基本建成了集指挥控制、情报、通信、警报、监控于一体的人防指挥信息保障平台;建立了人防战备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和应急指挥所,建成了有线、无线与卫星通信相结合的信息保障系统。目前,地下、地上、机动“三位一体”的指挥所格局基本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护能力不断提升。
人民防空警报通信系统,是用于保障传递和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的专用通信网络系统。它由警报控制系统和警报器两部分组成,具有分布广泛、平战两用的特点。警报控制系统实现多种手段控制,报知手段不断完善,警报音响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已建成500台固定防空警报、43台机动防空警报、1个总控中心、2个分控中心、12个中继台,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100%,警报报知能力跃居全省前列。
■防护工程
人防工程量多面广
人民防空工程也叫人防工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的人防工程多为一些简易防空壕、防空洞,面积小,抗力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市军民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群众性的修建人防工程的热潮;2003年后,有规划地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近年来抓住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的机遇,强力推进防护工程向镇(街)、园区延伸。截至2015年,全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好的人防工程已有387个,掩蔽面积达到 283万平方米。
我市积极推进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努力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节约土地资源、方便群众生活、建设友好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空地下室平时用于商用、文体、休闲等功能,地下车库有效地缓解地面车位的紧张,地下轨道交通结合建设人防工程,形成了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