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的少数派美学

18.08.2015  07:45
●Joe在吉隆坡时帮一个新西兰国籍的飞机师做纹身,那位飞机师现在印尼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为了做个纪念,他希望做一个印尼风格的云朵。工具:一次性手套、针嘴、纹身标志、纹身书、手稿、修复膏、医用酒精、纹身机、消毒柜等。

原标题: 纹身的少数派美学

  ●Joe在吉隆坡时帮一个新西兰国籍的飞机师做纹身,那位飞机师现在印尼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为了做个纪念,他希望做一个印尼风格的云朵。

  策划:肖 萍

  撰稿:赵志友

  美术:张汉松

  绘图:王云涛

  纹身

  方式:一种是freehand(徒手画),另外一种更普遍的方式是转印。

  时间:根据图案大小和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图案最快10分钟可以做完,复杂图案最长要用一年时间完成。

  工具:一次性手套、针嘴、纹身标志、纹身书、手稿、修复膏、医用酒精、纹身机、消毒柜等。

  颜料:有彩色的有黑白的,都是在网上购买的或美国代购。

  日本纹身大师三代目曾说过,“永远别让刺青成为家常便饭式的庸俗之物,也就是说不要让刺青广泛地流传起来,只有为极少数人拥有刺青才能真正保有它的价值。泛滥普及是对刺青的玷污,有损对刺青的美学。”然而,纹身的人大多只是觉得好看、酷,很少思考纹身的内涵和意义,更别说理解大师的“刺青美学”。纹身是否该属于少数人?广州两位纹身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手记

  上月,贝克汉姆为了满足女儿小七的爱好,竟在自己手臂上新添了一个卡通“小黄人”的纹身,虽然和整体画风很不搭调,但就是这任性的父爱又引起网友一番热议……有关纹身,在娱乐圈和体育界我们并不少见。在广州,也经常能看到一些潮流时尚的年轻人,身上纹着各式各样的纹身,有英文字母、十字架、骷髅头等图案。

  记者近日采访了广州两位本地青年纹身师,对于纹身,他们有各自不一样的看法。曾留学加拿大、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纹身师Joe说:“国外很多纹身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意义,例如美国的水手在身上纹上燕子纹身,这是一种吉祥的标志,预示他们可以顺利找到回家的路。以前纹身是和艺术没有关系的东西,还有很多禁忌。

  纹身的前身是刺青,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刑罚手段,例如先秦时代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在公元16、17世纪,西方人在新西兰的毛利人部落发现彩色纹身,西方水手把新西兰的彩色纹身文化带回了欧洲。1691年,第一个把纹身带回欧洲的航海者,被称为“纹身王子”,他身上共有383个纹身图案。

  在中国,纹身兴起的热潮主要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和“黑帮”有一定的关系。在一些群体当中,纹身是一种勇气的表现,能得到同侪的认同,因此当时纹身给人与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