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陈雨露:G20不应该被弱化而应当常态化(组图)

04.09.2014  14:22

  9月3日-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中国经济网为首席合作媒体。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静 摄

  9月3日-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中国经济网为首席合作媒体。图为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苏提问。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静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 张静 王苏)9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在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上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全球金融的治理应当有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G20机制不仅不应该被弱化,而应当常态化,并且要提升G20在全球经济、金融协调方面的权威性和执 行力,只有这样,全球经济才能更快地走出危机。

  “大金融理论”是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团队提出的一个关于危机后的金融理论。陈雨露指出,在过去的400年里共发生68次较大的金融危 机,综合分析下来,教训有三,即金融不能够过度地自由化;金融不能够过度地泡沫化;全球化的时代应当有一个好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并由此提出“大金融理 论”的三个核心建议。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范畴上应当实施全口径的监管,不管是银行体系还是资本市场,不管是基础性的金融产品还是衍生金融产品,不管是场内的交易 还是场外的交易,都应该纳入到金融监管的视野当中来,不能让某一块的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业务游离在金融监管的视野之外,不能让它过度地自由化。否则,将带来 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其次,在金融的价值观上,金融应当与实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要实现全球经济的综合增长,只靠货币金融政策是不行的,货币金融政策不 仅需要和财政政策协调,也需要和实体经济的政策协调,必须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必须要解决产业创新的融资需求问题,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全球大宗商品价 格的不稳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形成金融的泡沫化。


  最后,全球金融的治理应当有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截止2013年,新兴和发展中国家GDP的总量占全球的比例已达 49.1%,接近一半,今年则有可能超过一半。所以,全球化的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性的解决方案,G20实际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新机制,这个机制在这次面向未来 的时候,不仅不应该被弱化而是应当常态化,并且要提升G20在全球经济、金融协调方面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只有这样,全球经济才能更快地走出危机,并且面向 未来取得更加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少危机的增长。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9月3-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中国经济网为首席合作媒体。论坛将讨论第二届G20智库共同声明,并发布中国首份G20智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