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研究院组织开展的深圳最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

14.06.2018  11:23

6月13日,由我校深圳研究院组织开展的深圳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在大鹏新区大鹏湾大澳湾海域举行,活动放流1470万尾(只)鱼、虾、贝苗到自然海区,同时对近一年救护的、已经康复的3只绿海龟和1只玳瑁进行放流。同时,深圳大鹏渔政大队、中海油深圳LNG等单位代表、渔民及志愿者共60多人共同见证、参与此次活动。6月14日南方日报在A01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据了解,中海油深圳LNG根据与大鹏新区经服局签订的《共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此次提供1470万尾鱼虾贝苗进行增殖放流,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本次活动共投放3厘米以上黑鲷110万尾;放流3厘米以上的黄鳍鲷110万尾;投放1厘米以上的斑节对虾950万尾;放流菲律宾蛤仔300万只。据悉,这些鱼、虾、贝苗均为人工繁育。本次放流品种及放流地点的选择是根据鱼虾的生长特性、洄游规律、生长适应环境及大鹏湾大澳湾的资源状况而定,放流活动从鱼种选购、检疫、运输保障、现场投放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和组织,确保了种苗的数量和质量。深圳市南山公证处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监督与公证。

现场可以看到,在一只最大的绿海龟和一只玳瑁的壳上固定着一个带着天线的“小方块”状的东西,一问得知,原来是在龟壳上安装了Argos卫星追踪器,这样就可以追踪到绿海龟放生后游去了哪里,为海龟的保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这也是深圳第一次放流携带“卫星追踪器”的海龟。

据介绍,该卫星追踪器电池寿命可持续三年,安装了“卫星追踪器”后就可以准确掌握海龟在大海中的洄游路线,有利于了解海龟的生活习性以及活动较为聚集的海域、航道,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知道绿海龟产卵的地方,更加精准地对海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新闻主编:陈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