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的农民赚钱快
东莞市扶贫工作组聘请的技术人员指导合作社农户养殖肉兔。
“早上8时,中午12时,晚上8时……”40岁的沈天球每天都在默念这三个喂食时间,他要把60只兔子喂得饱饱的,这可是娶媳妇的资本!
沈天球是乐昌市白山村的贫困户,由于左手残疾,多年来全靠低保和父母供养,生活困难的他每年生活费只有3000多元,至今一直没成家。他去年初在东莞扶贫工作组的带动下,加入了肉兔养殖合作社,从家里腾出一个大房间养兔子。经过一年的悉心打理,沈天球今年最多一次卖了30多只肉兔和20多只小兔,收入3000多元。“现在每月纯收入就有1000多元。”沈天球兴奋地说,“明年存够钱,我也要娶媳妇了。”
贫困户沈天球的变化,是我省近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缩影。我省2013年启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后,各个挂点扶贫单位想方设法让贫困村发挥内生动力自力更生,用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跟上市场好脱贫。
要旧习惯还是新方向?
“富广东”与“穷广东”现象并存多年。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长期以来,我省部分地区种植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抗市场风险意识低、产品价格可控能力差。粤东西北有的农村还存在缺水、缺土、缺耕地的严酷条件,人均耕地还不足1亩。农民难以依靠个体力量提高收入。
开平市星山村贫困户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发展种养业,一没技术、搞不好;二没销路、卖不出,大家只能种植低附加值的水稻。
要通过扶贫开发工作改变现状绝非易事。摆在各个扶贫工作组面前的,是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小额贷款推进难度大以及缺乏启动资金等棘手难题。
困难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是扶好几个突出的贫困户,“短、平、快”出政绩,继续延续旧习惯;还是因地制宜,深挖各村内生动力,聚集农民勇闯市场、自力更生?
实现稳定脱贫,要重点引导帮扶村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提高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实现帮扶村有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一个以上专业合作社的目标。
在韶关市,东莞扶贫工作组抓准了当地农民心理,把准了市场脉搏。
塘厦镇帮扶新丰县,驻村干部挨家逐户动员农民参加凉粉草种植合作社,还结合成本与市场补助每户社员300至500元种植成本。眼下,6个贫困村凉粉草长势喜人,预计每亩收入3600多元,实现年产值330万元。
寮步镇帮扶翁源县白莲村,成立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摒弃传统上门收购模式,利用蔬菜交易中心、网络平台推介当地淮山。还升级传统深挖种植法,为合作社引进“定向种植”技术。村集体收入提高三分之一,每年达25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3万元。
一年多来,负责对口帮扶的东莞扶贫工作组为韶关培育了110多个村级专业合作社,并为20多个合作社“私人定制”了茶叶、佛手瓜、毛竹等特色种养方向。
继续单干还是连片开发?
可农民最重的是实惠,扶贫开发新建立的合作社实力和销售渠道有限,如何不让合作社空有其名,不让组织起来的农民再度分散?
驻村扶贫干部的选择是:建立产业基地连片开发,与销售端建立稳定连接,坚定抱团发展。
乐昌市廊田镇白山村的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截至今年8月,白山村肉兔养殖扶贫基地已出售肉兔5000只、种兔1500只和宠物兔7400只。一举实现产值74万元,纯利润27万元,去年创社的37户贫困户增收17万多元,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白山和周边村庄148户贫困户看到商机,今年纷纷主动加入,抱团连片养兔。
白山成果何来?“组织起来的农民有实力,也有议价能力。”基地的合作社社长张勇军笑呵呵地说,2013年,东莞清溪镇扶贫工作组拓展了白山村的养兔传统,投资建立肉兔养殖扶贫基地。今年41岁的张勇军本是廊田镇人,多年从事肉兔收购生意。他去年返乡后,利用自身销售渠道,通过辐射带动,廊田镇多个合作社和养殖村齐齐参与养兔,涉及人数达1076户4616人。基地为肉兔设定8元/斤保护收购价,以市场价收购村民肉兔并销往湖南、广州等地。
类似白山村的例子比比皆是,信宜市学地村虽然地处偏僻,但山地资源得天独厚。珠海市气象局、港口管理局驻村工作组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功引进茂名华檀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檀香树种植示范基地和保亨利蔬菜种植基地落户。计划投入3600万元种植2000亩檀香树,华檀公司提供资金、种苗、技术、肥料、经营管理,农户和村集体以山地资源和劳动力入股。
保亨利500亩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一期150亩目前已建成,出产的蔬菜已经出口香港,二期350亩蔬菜基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该蔬菜基地聘请贫困户和农户为其打工,采取绩效工资政策,实现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有效释放了农村的留守劳动力。
在乳源县一六镇团结村,省纪委驻村扶贫工作组突破过往西瓜和黄烟种植规模小、风险大的困境,以西瓜和黄烟分别扩种至300亩为产业双引擎,成规模“造血式”扶贫,发动自身资源帮助合作社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该村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5000多元。
目前,我省正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各地驻村扶贫工作组主动引导合作社把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规模经营;有的以一村特色产业为依托,带动多村参与,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
按照部署,我省今年要争取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的3480元增长50%,2015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重点帮扶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短效益还是可持续?
2013年,省工商局驻村工作组风尘仆仆,来到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一下车,大伙眉头紧锁,全村人均耕地仅0.6亩,土地多为石灰岩地质,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养牛!”驻村工作组与当地各级政府调研、协商后提出,放弃该村多年熟悉的传统产业,把省工商局上一轮帮扶揭西时经济效益显著的养牛业“搬”来梅岭。
虽然从头开始见效慢,但保证产业发展质量方能长久脱贫。该局筹资百万元建成占地3600平方米、养殖规模400头的养牛场,成立合作社并同步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养牛场租赁管理,由有实力、有经验的民企管理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并与南雄市良辰牛脯干厂合作牛肉深加工。目前,又联系了本地和广州企业,初步达成肉牛的收购意向,稳定了销售渠道。仅今年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10万元。
在省定重点帮扶村漳溪乡嶂下村,效果更为显著。该村285名贫困户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500元。帮扶单位河源市委办采用“公司+村集体+入股农户+贫困户”模式,2013年引进绿地美公司开发1500亩山地,发展柠檬等有机农业种植和农业观光旅游。基地首期公司出资1500万元,村集体将集体山地、小水库和基础设施打包入股,村民和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目前,基地已种植600亩有机果树。预计今年入股农户户均分红就有2500元,将实现村集体收入5.8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57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6850元。
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题,省农业厅今年与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推出农民合作社“政银保”项目。广东连续四年每年从财政中安排5000万元,设立“政银保”贷款扶持资金,为符合资格的贷款合作社全额补贴保费、补贴50%的贷款利息及设立超赔资金,保险公司对银行贷款本金提供超赔率封顶的保证保险服务,以此撬动银行7亿元对合作社实行免抵押贷款。
潮州市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帮扶激励措施,确定市级财政设立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产业帮扶专项资金150万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兴办茶叶加工厂、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等,促进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今年10月初筛选并确定一批产业化基础牢、发展前景佳、带动农户多、运行机制好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13年我省2571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2.49万元,比帮扶前增加了1.36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为4439.51元,比帮扶前提高了1912.4元。
文/图:苏力 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