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客家特色饱览文化大观

31.07.2014  13:46
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向南迁徙颠簸,定居岭南。梅州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名闻遐迩的“客家之都”。

    梅州地处粤东,山川雄奇险秀,终年满山碧绿,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人文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秦汉以来,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向南迁徙颠簸,几经辗转,定居岭南。梅州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名闻遐迩的“客家之都”……

    客家民居

    粤东客家民居经历了土围屋、土围楼、五凤楼、围龙屋、四角楼、纵列式和中西合璧楼等屋式变化。其中,盛行于明清两代的围龙屋最有特色。

    建桥船形围兴建于明代,是现存较早的客家特色大围。整座围构造似船形,围外设置回环的池塘,使防盗、防火、平衡气温的重要设施。远眺整座围屋似浮水大船故俗称船形围。

    花萼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为圆型土木结构夯土版筑式的建筑,楼高3层,200 多间房间住20多户人家,仅设一大门出入,楼底层墙厚2米。楼由两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物组成,环环相套,是名副其实的“土楼”。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其他诸如梅县世德堂、泰安楼、源远楼、联芳楼、万秋楼、南华又庐、光禄第、济济楼等各具特色,蔚为壮观。

    客家民俗

    梅县客家人把农历三月十九日定为太阳生日。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设供焚香,烧太阳衣帽,祭祀太阳。有的人家还念《太阳经》,祈求上天赐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丰顺埔寨火龙是客家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火龙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埔寨火龙,体现了客家人不怕艰难曲折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

    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等等。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看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的六礼是说:“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庆寿方式有: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也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前,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客家人客家意识强烈,宗亲观念浓郁;爱国爱家,尚名节,重忠义;崇文重教风气千载传承;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多神崇信等。宗教场所有:五华英烈庙、千年古刹灵光寺、千年的大觉寺等。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做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上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遇到她们各自割水稻时,被人“”过工的妇女再“”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中男女区别不明显,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两条边(讲究的绣花边)。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农村女子普遍系着一种围裙以“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鬓。劳动者则多穿对襟短衫,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人多穿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纪念馆是客家名人和客家文化的积淀。梅州市国家级纪念馆有叶剑英故居、中国客家博物馆、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张弼士故居、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等。

    丘逢甲故居

    客家民间工艺品荟萃。大浦县高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称。金玉雕以五华、大浦两县制作的金木雕工艺品最为著名。梅州工艺厂生产的程式吊篮、提篮、花盆套、各种动物等竹编工艺品,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富有艺术感染力。梅州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广东汉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州古乐的活化石”。梅州客家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声名远播,蕴存了许多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之精粹。其他还有五华提线木偶、梅县木偶戏、梅州客家古筝等。

    广东汉乐

    来源公众微信:梅州客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