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割除危害经济健康的腐败“毒瘤”
割除危害 经济 健康 的腐败“毒瘤”——经济学家谈反腐与经济发展
“腐败是危害经济健康的‘毒瘤’。”近期,国内部分知名经济学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腐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压反腐予以高度评价,期盼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危害经济健康
“‘腐败成本’就像一件沉重的包袱,企业快背不动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痛心地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主要靠的是成本优势。但随着各方面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难堪重负,不少制造业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周其仁指出,人力、土地、环保等成本的上升是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而“腐败成本”却是市场没法解决的,只有交给反腐。
腐败不仅抬高“中国制造”成本,还扭曲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阻碍各项改革的有效推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腐败因素的存在,在项目审批、土地交易、招投标等领域竞争中胜出的并不一定是优秀企业,不少是存在利益输送的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一些改革之所以推进困难,与既得利益阻挠干扰不无关系。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腐败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周其仁指出,一些地方在上马大工程大项目时,前期缺少科学论证和规划,不尊重当地实际和百姓意愿,也不按规定走程序,看似推高了当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实际上后患无穷。这背后虽说有政绩冲动,但深入调查会发现不少存在腐败问题。
“实现 投资 效益提高、创新发展、生态保护、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等等,在腐败的政治生态下都是无法完成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说。
决不能动摇反腐决心
针对所谓“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等论调,经济学家们普遍持否定态度。
宋晓梧表示,这一论调背后的逻辑是,腐败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一些官员收了钱就可以突破现行法律制度“特事特办”。事实上,正是这种“特事特办”,助推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转型升级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等认为,尽管短期看,反腐会让某些主要靠公款消费支撑的高端消费行业受到冲击,但这部分畸形高消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限制规范畸形高端消费,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经济学家们认为,从长期看,反腐对经济的利好作用不断显现,决不能因为一些杂音而动摇反腐决心。
这种利好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权力滥用对市场的干预,将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扫除障碍,营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夯实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有利于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拉动消费;有利于提振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和预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在经济学界,反腐败长期利好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标本兼治持续反腐
经济学家们建议,要标本兼治,持续深入反腐,同时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做好各项制度建设。
宋晓梧指出,腐败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权力的手伸得过长,导致市场在资源配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他建议,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把应该交给市场决定的事还给市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勇于作为、依法行政的地方干部队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正向激励措施,调动官员做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为官不为”现象。
“长远看,怎么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留在公务员队伍,要深入研究。”李稻葵说。